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龍門石窟:歷史的積澱

    到中國參觀的日本人會被“各種各樣的中國”所感動。宏偉的景色,眾多的人口,美味的食品。不過,最讓大家異口同聲、稱讚不已的還是其五千年的歷史。其中歷經九個王朝的古都洛陽可以用“悠久”這個詞來形容。參觀其郊外的“龍門石窟”,仿佛置身於這一歷經四百年而成的作品背後所涌動的滔滔歷史洪流之中。

    位於洛陽市中心南方約12公里處的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一起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去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産。

    走下汽車,迎面可見伊河兩岸山坡,綿延不絕的洞窟就分佈其上。洞窟共計2345處,據説長約1公里,宛如巨大的蜂巢。

    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自平城(現大同)遷都洛陽的493年左右。其後,東魏、北齊、隋、唐、宋等歷代王朝,于四百年間不斷開鑿洞窟,建造佛像。

    據龍門石窟研究所王治強所長介紹,共有佛塔40座,佛像從2至3釐米到超過14米的有10萬多尊。屬於唐代的約佔六成,北魏三成,其他各個朝代一成。

    由於已經歷了1500年的歲月,損傷嚴重,王所長説,“今後的任務是整頓環境,完善保護體制。”

    石窟這一表現手段,不僅僅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也可以説其中包含著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種種願望。想到這一點,不由得重新打量起那一尊尊佛像的容顏。

    廬舍那佛目光明亮,眺望遠方;天王像表情憤怒,腳踏惡鬼;力士像強壯有力。人們在這些佛像上寄託了什麼呢?當政者祈盼國家的安定與永久和平,平民祈盼一家的健康與幸福,此外還有出人頭地、招財進寶、飛黃騰達等願望吧。由此可以窺視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

    要想把這些巧奪天工、井然有序的佛像全部仔細看一遍,一天、兩天也不夠。伊河兩岸一帶就是一個巨大的民俗博物館。

    儘管如此,想到製作這些佛像所耗費的勞力與時間,對其精力只能用一句“了不起”來形容。不知不覺中迷上了深邃的中國歷史世界。

    “歷史就是文化。我們有義務和責任把她們正確地傳給後世。”

    旅行之初曾聽有二十年導遊經驗的宋小猛先生説過這句話,現在想起來,令人回味無窮。

    

    日本《産經新聞》2001年6月2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