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美:應合作而非遏制(續)

    美國國內希望像冷戰時期遏制前蘇聯那樣遏制中國,主要把這種遏制建立在兩點上:軍事和經濟的對抗。

    即便是在80年代軍備競賽真正開始之前,美蘇兩大陣營的軍事摩擦便開始了,同時兩者之間的經濟接觸也很少。他們實際上是兩個非常獨立的經濟實體,以至於蘇聯解體時正是美國新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

    然而,以此戰略對待中國是行不通的。儘管中國現在在美國的貿易夥伴排名中仍然較低(位列第八),但便宜的進口在使得美國保持較低通貨膨脹率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當美國經濟陷入困境,需要降低利率和減稅的時候。正如有些歐洲經濟學家所擔心的那樣,這些措施,尤其是當其與消費品結合起來的時候,譬如提高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將會導致嚴重的通脹壓力。

    通過更多的從印度和日本進口産品,這種壓力或許可以減輕。但這是否會很快到來卻是未知的。中國憑藉2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才獲得了其今天在美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樂觀地估計,還不考慮中國可能的反應,印度至少要花10年的時間才可能取代中國的地位。到那時,美國與印度的關係可能又問題重重,就像今天與中國這樣,而中國那時的國內生産總值很可能已經翻了一番。

    跟中國經濟相比,印度經濟遠不能稱為健康。被認為是快速發展的最基礎的農村改革在印度很多地區還沒有人知道。貧富差距明顯,中産階級人數很少。印度國內巨大的宗教和語言差異嚴重阻礙了全國市場的高效統一。

    而且,和繁榮的亞洲經濟相比,印度去年仍出現了貿易赤字和預算赤字,而今年的赤字將可能達到國內生産總值的10%左右。以上的種種問題都將給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一直貶值的盧比帶來更大壓力。除此之外,印度的國內市場也比中國管制得更加嚴格。

    綜上所述,很難有跡象表明在可預見的將來,印度的經濟會超過中國,更別説取代中國在世界市場的地位了。

    而日本的情況則更難預料。經過10年的停滯期,新政府承諾將給日本帶來意義深遠的變化。東京聲稱其貸款金額達4000億美元(國際基金組織預測大概接近7920億美元)。收支表上的國債達到國內生産總值的146%。國內生産總值的132%用於向私營企業提供貸款。

    如果説這筆國債是完全內部的,而且3600億美元的儲備可以用於保證國家經濟的穩定,這種説法是沒有問題的。然而,這種貿易順差恰恰説明瞭日本對外來經濟的依賴。如果與國內債務聯繫起來,這表明國內市場很難被刺激起來,去取代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尤其是對美國的依賴。而美國一直以來通過進口日本商品為日本提供大量資金。總之。日本經濟能否重新發展起來是一件前途未卜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光美國需要中國,東亞也同樣需要中國。因此,曾對前蘇聯頗有效的兩條腿走路的辦法對中國是不適用的。華盛頓以前同日本的摩擦也是建立在兩條腿上的——商務和技術的爭端。日本由於過高估價其房地産來支援國外市場擴展和工業研究和發展,從而産生了泡沫經濟。其前提條件是未來收益會為貸款帶來更多回報。然而,當美國技術飛快發展,日趨完善時,日本的産品就銷售不好,於是就出現了現在的巨大負擔。

    然而,日本的例子和中國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中國並不與美國在高科技産品方面競爭。它出口低級織物,在今後的若干年裏還將這樣做。

    從商業層面來講,早在1993年中國總理朱鎔基指出了銀行系統存在的問題時中國就開始應對其國內債務問題。現在情況有所好轉,在未來的幾年內還將繼續好轉。中國的出口狀況很好,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大部分其實都在“內部”消化,大約70%的商品都出口在亞洲。因此要想不打破華盛頓和與中國貿易關係緊密的亞洲盟國的聯繫而縮減中國的出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這裡,美日“摩擦政策”的兩條腿——商務和技術壓力在美國對中國遏制的領域似乎都不適用。其他的就更不用説了。

    華盛頓可以阻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但兩國在農業補貼方面的分歧似乎不足以成為阻止中國加入的藉口,況且還有許多急切盼望與中國做生意的美國公司。而且,阻攔中國入世還會加速中國與其鄰國達成雙邊協議。這將會使中國大大獲益,而美國則會蒙受巨大的損失。

    除了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美國沒有其他的選擇。一旦讓中國入世,美國便有理由期待在未來的幾年裏經濟的又一個新的起飛點。

    還有一個資本市場的問題。中國目前只把其全部收入的5%投入股票市場,而其收入平均每年增長4億美元,如果只把這些增長金額的25%投入股市,股票市場每年就會增加1億美元。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的交易場所問題重重,比如規範化和透明度的問題,但政府已決心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在未來的幾年裏,中國的股票市場,包括香港的市場,將會取代東京成為亞洲的交易中心。

    因此,對於使得美國的強硬派們深感恐懼的中國的發展,該用什麼樣的政策來遏制呢?

    美國或許可以通過台灣、達賴、“法輪功”、人權等政治途徑給北京施加壓力。但是這些力度已經越來越弱,日前美國在聯合國人權大會上的提案被否決便是一個明證。而且,幾乎在每一個問題上,中國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從實際層面來講,許多中國人想知道,美國一方面想讓中國始終處於壓力之下,另一方面又允許貿易不斷增長,這麼做美國到底意圖何在?從理論上説,政治壓力會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可預見性降低,使生意更加擔風險。但是從布希總統近來對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支援來看,他似乎並不想影響這種可預見性。

    換句話説,華盛頓的強硬派們可能可以給中國施加巨大壓力,但他決不可能嚴重傷害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壓力是存在的,這一點不容質疑,譬如在人權和間諜問題上的摩擦。如果一個法國或是以色列的間諜在美國被捕,華盛頓很可能會對外隱瞞,幾天后,一切雨過天晴,而換了中國,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無論是孫中山時期、蔣介石時期還是共産黨時期,與美國的關係都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基礎。中國人記得是美國把中國帶入了聯合國,在二戰結束時當英國和蘇聯都支援分割中國時,是美國站出來反對。中國人還記得是美國和中國一起抗日。還有許多美國的記者與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的深情厚意。

    許多中國人在80年代和90年代滿懷欣喜地去往美國,希望實現他們的美利堅之夢。他們現在歸來了,對現在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十分不滿。實際上,美國對中國比對歐洲更感興趣,只不過美國的口號式語言經常掩蓋了這一事實。兩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金額巨大便是最好的證據。

    在布希新政府上任的前5個月裏,華盛頓加深了對中國的不友好對抗。一些反中國的言論拋出,對兩國關係造成了一定影響,但並沒有真正影響到兩國的經貿關係,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什麼了。

    除非這個月國會決定不延長今年對中國的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那樣在這場遊戲中中國便會很難過,而美國也不會不受損害,結果是世界會陷入一個黑洞,並且很難找到出口。

    

    《亞洲時報》 5月3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