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今日大寨

    在把整個中國捲入動蕩漩渦中的“文化大革命”年代,作為“自力更生”典範的山西省的大寨村因一句“農業學大寨”的口號名揚海內外。“文革”已經過去25年,今天的大寨實際上已經放棄了農業,轉而努力發展製造業和旅遊觀光以發展經濟。

    以前的大寨人在完全是山坡的耕地上集中全村村民進行耕種,實現了糧食的大幅增産,並因此而聞名全國。然而,現在大寨現金收入中農業所佔的比例還不足1%,特別是近幾年來,由於水源不足,大寨已不再種植主要的農作物玉米。由於糧食生産比重的下降,曾經是大寨人“艱苦奮鬥”的象徵的一片片梯田也變了樣。半數以上的梯田已經種上了松樹等樹木。

    取代農業成為收入來源的是小規模的製造業和旅遊觀光業。1992年以來,村裏引入外資,相繼建立起了水泥和製衣工廠等8家企業。在所參觀的製衣工廠中,來自其他村莊的許多年輕女工在熱情飽滿地工作。對於昔日那個標榜自力更生、不重視與外部地區進行合作、視農業以外的産業為“資本主義尾巴”而加以排斥的大寨來説,今天的一切是無法想像的。

    這種變化來和結果是,村民年每人平均收入從1998年的180元大幅增加到現在的3620元。

    如今,大寨又在大力發展旅遊觀光業。“文革”前後的15年間,來自國內外的參觀者達到1000萬,雖然現在旅遊觀光者的數量無法與那時相比,但據説現在這裡每年迎來的遊客達20萬人。

    為了增加來此旅遊觀光的客人,村裏設立了旅行社,建了旅館酒店。不過,爽快地與遊客們合影留念的郭鳳蓮書記好像是村裏最有價值的“觀光資源”。

    改革開放之後,群眾運動式的大寨農業模式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個體農戶經濟利益的新農業模式。

    今天,大寨農民的收入和生活已經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但在全省農村中並非出類拔萃。大寨村民在郭鳳蓮書記領導下,以“大寨精神”為口號,將為實現大寨村的騰飛而繼續艱苦奮鬥。

    

    時事社2001年5月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