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醫療保險的“鎮江模式”

    大部分中國城市工人直到90年代還認為“醫療費是免費的”,由其所在單位、也就是國家全部負擔。很多北京市民回想當時的情景,説“一生病,連家裏人的藥也開了”。

    沒有比白得的東西再貴的了。患者和醫院都剎不住車了。

    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時,工人的醫療費約為27億元,到1997年就上漲到約774億元,增加了約28倍。而同一時期的國家財政規模只擴大了6.6倍。也有人推測,全部醫療費的20-30%其實都“浪費”掉了,與治療毫不相關。

    1992年,中國政府推出以工人為對象的醫療改革,以每年120元左右為限,個人負擔醫療費的10-15%。第二年,經常往醫院跑的人數量就大大減少了,但醫療費的增加卻並未停止。於是,1998年末,政府決定在各地引入以城市工人為對象的醫療保險。那時,作為這一制度的框架用來示範的,就是被稱為“鎮江模式”的方法。

    江蘇省鎮江市是一個典型的中等規模工業城市,約有勞動人口45萬。新醫療保險制度的實驗于1995年開始,形成了一種“個人賬戶”與“醫療基金”並用的獨特製度。

    工人將收入的2%、單位將各個工人收入的7%拿出來作為保險金。這筆資金被分成兩半,一部分存入每個人設在保險公司的賬戶裏,一部分存入各地區的醫療基金裏。在該市,一個年平均收入為9000元的工人,拿出自己所應支付的全額180元,加上單位出資的一部分360元,合計540元存入個人賬戶,剩下的450元則轉入基金。

    “個人賬戶”的資金也付利息。醫療費首先從個人賬戶中支取,如果用不了的話,剩下的部分就繼續存下去。個人賬戶的資金用完後,開始從基金中支取,但必須自己負擔一定的比率。

    鎮江市第四人民醫院黨委書記伍建江説:“引入這一制度後,患者的成本意識和要求都變得非常高”。以前醫院只開一張總發票,而現在,據説患者在開發票時要求把檢查、治療、抓藥等細節一一寫明,並且會仔細檢查有無多開的藥。

    更有患者點名要求那些出價不高、但能提供優良醫療服務的醫生和護士,以期縮短住院時間。醫生實行點名制是依據市政當局“醫療機構引入競爭原理”的政策,那些經常被點名的醫生就能增加收入。

    鎮江市醫療費總額的增長率,在實施該項制度前為每年33%左右,而1995年之後則降到12%左右。而且,現在市年均醫療費總額約為2.6億元,而單憑醫療基金每年就能集資2億元以上。市醫療保險管理局副局長陳吉林等負責人評價説,“醫療費得到有效控制,保險進入良性迴圈。”

    虧損國有企業的從業人員,雖然單位不能向醫院支付費用,但也能享受高價醫療。因為有地方政府代付保險金。鎮江船廠廠長助理朱志祥強調其好處是“對企業來説,就能把無法預測的醫療費用以保險金的方式進行預算”。

    但是,也有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往往很容易就能把個人賬戶上的資金用光”(江蘇省醫療保險科長沈煥根)。儘管如此,對“鎮江模式”的評價還是不可動搖的。

    

    日本《讀賣新聞》2001年4月2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