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成為“製造工廠”聚集地:三大地區相互補充

    中國沿海地區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北京中關村正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製造工廠”組合。當地企業和外資企業一樣,是這一現象的主導力量,並開始向海外拓展,正對日資企業構成威脅。

    對於外資涌入中國以及中國地方企業的興起,東盟的危機感正在加強。

    從“頭腦型”到勞動密集型

    中國沿海地區正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製造工廠”組合。

    第一是位於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80年代,香港企業首先來到當地,其後日資、台資、歐美、韓資企業接踵而至,建立了面向出口、以組裝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生産基地,生産家電和電訊器材的地方企業發展起來,生産零件的當地企業也不斷壯大。現在,影印機、印刷機、臺式電腦、光電拾音器、微型電動機等的生産量佔到世界一半以上,成為世界性的電子産品、電機組裝産業的聚集地。

    其作為聚集地的優勢,在於有來自全國的豐富的人才、源源不斷的零件供應,以及作為物資、金融基地的香港的存在。這些創造了一種“低成本、迅速、靈活”的生産環境,適應了競爭激烈的資訊技術相關器材和電子零件大量生産的需要。最近,由於受美國和日本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出口也蒙上了陰影,但電子器材製造外包的趨勢以及亞洲生産基地的轉移這些結構上的變化依然在順利進行之中。

    第二是橫跨上海、江蘇省、浙江省的長江三角洲。自古以來,這塊富饒的地區就是全國物流的中心,工商業發達,擁有優秀的人才和巨大的市場。那些主要瞄準國內市場的外國投資正急劇增加,在傳統的紡織及汽車産業之外,半導體、筆記型電腦、手機及其零件等高新技術相關産業和資本投入型的投資正在增加。特別是去年來自台灣電腦業的新投資顯著增長。

    第三是被稱為“中國矽谷”的北京中關村,該地區具有軟體開發和IT相關研究開發的功能。其主要的支柱包括1000家以上的産學合作企業群和號稱有7000家的內外合作IT企業群,前者主要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70多所大學的研究成果産業化,後者則把眼光盯在了那些優秀且廉價的軟體人才上。

    這些産業聚集地由於各自的發展過程和特色各異,因此具有相互補充的一面。長江三角洲以滿足內需的大企業為中心,採取資本組合的形式,使用高薪人才,具有在企業內部進行全方位生産的特點;與此相反,珠江三角洲以面向出口的中小企業為主,採取勞動密集型的方式,使用低薪人才,有效利用其作為零件企業聚集地的優勢。

    最近,三地開始形成一種有機合作,出現了企業間的戰略分工和相互協作,比如北京研究開發的IT産品在珠江三角洲投入生産,而珠江三角洲的電子産品則拿到長江三角洲進行組裝。

    同時,各地區在招攬企業的問題上相互抗衡、切磋琢磨,不斷改善投資環境。這些措施頗見成效,以這三大地域為中心,再度燃起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和以其巨大市場為目標的直接投資熱。去年對華直接投資協議金額比前年增加了51%,飆升到627億美元。

    作為産業聚集地,在這些地方發揮主導力量的是來自香港、台灣等地的華人企業及當地的企業。這與日資企業當年在東盟諸國成為製造業主要力量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珠江三角洲的家電、通訊器材,北京的個人電腦,重慶的摩托車,這些地方企業壓倒外企而佔領了大部分國內市場。

    去採訪那些中國沿海地區的家電專賣店,就會驚訝地發現,所售家電的七八成,AV器材的六七成都是當地的品牌,而且有的店裏純平彩電佔了銷售處的三分之一以上,那些暢銷商品和發達國家之間並無太大的時差。當地生産商多向外資企業學習技術,購入基本元件,進行模倣,同時在籌劃密切聯繫市場的産品戰略和服務戰略上,外企也多有可資借鑒之處。

    東盟增強危機感

    大約從去年開始,中國地方企業生産的電視、空調、摩托車及成套設備開始席捲發展中國家市場。不僅僅是出口,還在銷售地展開了生産。在東南亞、中東、中南美,甚至美國,以低價産品為中心,市場佔有率不斷擴大,對日本企業也構成了威脅。在印度尼西亞,由於國産電視的市場份額擴大,當地的日資生産商將零件的供應地由馬來西亞換成了中國,以此降低成本,試圖與中國企業抗衡。

    預計這些中國企業的實力將隨著入世後進口成本的降低以及企業淘汰的進展而進一步增強。

    鋻於外國資本向中國集中和中國地方企業的興起,以東盟諸國為首,亞洲各國感到危機正不斷加強。去年上半年海外直接投資協議額與前年同期相比,中國的增長率達到25%,而東盟五國則降到了18%。

    即使看個別投資的流向,也有令人矚目之處:美資和台資企業的生産基地正從東盟向中國轉移;日本企業在筆記型電腦、DVD、電漿顯示板(PDP)等最新領域的生産基地也不再經由東盟而直接設在中國。中國的出現打破了亞洲的所謂雁行型模式。無論是低成本生産還是高新技術領域,中國都具有自己的優勢,正一點一點地擴展其擅長的領域。

    這一現象的背景,是對中國市場的將來所寄予的高度期望,此外,在投資環境這一點上,中國也開始超過東盟。中國的工人、專業技術人才在質和量上都很豐富,零件的積累深度增強,基礎設施建設也大有進展,其結果使不少日本企業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除了政策不透明、不穩定之外,在綜合評分上比東盟要高。

    另一方面,中國生産的産品即便在東盟,其市場佔有率也逐漸擴大,並且不斷侵佔東盟的出口市場。品種由家電向IT相關産品、摩托車擴展。甚至有一位日資汽車生産廠家的工作人員説,“家電業産生的現象2至3年後會在摩托車業出現,3至5年後也會在汽車業出現。”

    

    《日本經濟新聞》2001年4月1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