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農業結構改革面臨考驗

    估計中國在今年內將加盟世貿組織,中國的農業已經迎來結構改革的考驗。

    中國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農民的生産熱情提高,在80年代初,出現了許多年收入達幾萬元的“萬元戶”。但是,1985年的工業收入是農業收入的1.86倍,2000年又擴大到2.8倍。農民收入的增長率與上一年之比是2.1%,是近20年來的最低水準。

    朱鎔基總理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工作報告時強調,增加農民收入是“第十個五年計劃”的最優先課題,其原因也就在這裡。

    中國政府迄今以比市場價格更高的保護價格收購農民手中的糧食,以保證農民的收入。但是,政府在這方面的補助1998年佔總支出的5.2%(565億元),成為過重的財政負擔。

    因此,中國政府為加盟世貿組織做準備,1999年改變了政策,降低了收購糧食的價格。進而從2000年起,開始採取不收購品質不好的大米及一部分地區的玉米和小麥等措施。

    其結果是,去年糧食的耕作面積比前一年減少約5%,減産9%,是20年來減産最多的一年。其目的是促進農業生産的重點轉移,即不再生産沒有競爭力和供給過剩的低品質糧食,而生産附加值高的作物和畜産品等。

    隨著中國加盟世貿組織,中國政府將撤消國有企業進口壟斷等非關稅壁壘。到2004年,農産品的關稅將從現在的平均21.2%降到平均17%。

    以沿海地區為中心,短期內從美國等進口的糧食將急劇增加,國內價格已經高出國際價格10%到70%的小麥、玉米及大豆等將受到沉重打擊。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因為農作物進口增加,失業農民將達1000萬左右。

    熟悉中國農業情況的農水省農業綜合研究所企劃聯絡室室長白石和良分析説:“有必要由農戶共同出資建立加工企業等,增加農民收入。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取勝,必須努力降低生産成本。”另一方面,針對一部分農民將離開農業而進入服務業,需要趕緊創造就業機會。

    朱鎔基總理等中國的領導人將如何在維持佔人口70%的農村社會穩定的基礎上,推進戰略性結構改革呢?其軟著陸的政策將受到考驗。

    

    日本《讀賣新聞》2001年3月2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