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中國走向成功

    計劃經濟

    在毛澤東“向蘇聯學習”的號召下,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于1953年開始實施。其特色乃是中央統一調控下的計劃經濟,從各行業的生産量,到財政、國民收入、物資分配、教育等,所有領域都制定了目標。

    雖然由於朝鮮戰爭,“一五”計劃的實際執行期只有兩年,但工業生産還是超過了既定目標,達到了年平均18.3%的增長率。儘管這只是屬於戰後復興的低層次增長,卻成功地為新中國的領導層注入了活力。

    但是,1957年以後,由於圍繞社會主義路線,領導層之間産生了分歧,政治陷入混亂,經濟無人顧及,五年計劃也影響日薄。當時提倡的是“大躍進”,以早日邁向共産主義為目標,提出了諸如“十五年超英趕美”等無視現實的鋼鐵增産政策。

    其結果是,中國出現了大量的饑民,經濟也瀕臨崩潰。由於劉少奇、鄧小平等人的政策調整,經濟曾一度有所好轉,但很快再度陷入了政治鬥爭之中。

    由毛澤東發動的始於1966年、終於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僅造成了經濟上的損失,還釀成了許多悲劇。

    改革開放

    “文化大革命”後,中國轉向了以建立獨自的現代化為目標的“改革開放”路線。1979年開始時,還有“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限制,之後開放度慢慢加快,開始重視支援市民經濟的輕工業,價格也可進行某種程度的自由調控。

    但是,即便是改革開放路線,其陰暗面也日益明顯。通貨膨脹之外,貪污腐敗招致了普通民眾的不滿。

    1992年1月,鄧小平在深圳等南方各地發表了加速經濟發展、擴大改革開放的南巡講話。同年10月的全黨代表大會,將以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表現明確載入憲法。中國經濟再次趕上了超高度增長的進程,不動産熱、開發區熱都顯得“過熱”。當時擔任第一副總理的朱鎔基成為泡沫經濟的“滅火者”,目睹亞洲諸國在金融危機中動蕩不安,中國卻成功地進行了經濟軟著陸。

    從1996年開始的第九個五年計劃,採取了和發達國家同樣的視點,不僅把重點放在經濟增長的高度上,更注重生活品質的提高,實現國民生活的富裕。

    

    《東京新聞》2001年3月3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