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村長直選——中國在變化

    如今在中國,村長(村民委員會主任)的直接選舉已經實現了普及。在中國政府大力宣傳“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化”之中,現在全國經直選出來的村長約有80萬人。在村級選舉中,也出現了黨員幹部落選、私營企業主當選這樣的新的情況,作為村裏最高領導的村黨支書記和當選村長之間有時也會發生摩擦。在1988年村選法制化(試行)以來第五次村級選舉投票之際,筆者走訪了中國農村的選舉現場。

    在吉林省一所小學的校園裏聚集了900多人,相當於村裏總人口的一半。現任村長、46歲的宋立平站在舞臺上正在作競選演説:“希望推進水利事業,並增加村裏的收入。”他的演講雖然只有一分鐘,但台下掌聲雷動。

    這是吉林省東豐縣猴石鎮安業村村長選舉的一幕。在中國外交部的批准下,作為外國記者的筆者在該村觀看了選舉的全過程。現在,吉林省在徹底貫徹村級直接選舉方面走在了全國各省市的前列。

    30歲的村民徐利向記者介紹道:“(選舉的)焦點在於能否使我們富裕起來。”由此可見,村裏領導關心的主要問題在於村中經濟的運作。

    村裏現有約12萬元人民幣的資金。通過村民出資興辦的村營企業進行玉米等作物的買賣,村裏每年可獲5萬元的收益。由於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只有數千元,5萬元可謂是個不小的數目。這筆錢也被用在了修補道路等公共事業上。這些都是過去三年來宋村長的政績。

    競選演説之後,衣著鮮艷的村劇團的年輕人登上了舞臺,演唱了流行歌曲。隨後選舉正式開始。在校舍裏,村民在選票上寫下了候選人的姓名,在舞臺前的投票箱前依次投入選票。該村的投票率達到了96%。在校園中還豎有黑板,上面用“正”字來表示候選人的得票情況。最終選舉結果顯示宋立平競選連任成功。

    38歲的高明和曾經在軍隊工作過,一年前就任村黨支書記。對於選舉,他表示:“由於是村民選舉産生的村長,我必須要和村長保持良好的關係。黨支書記也需要獲得村民的支援。”宋立平對於能再次當選非常高興,他表示“還是選舉好,希望今後能夠儘快普及開來。”

    雲南省宣威市(人口128萬)作為私營企業發達地區而廣為人知。在農田之間時而可以看見帶有游泳池和網球場的豪華私人住宅。作為該市最基層組織的各村最近不斷産生作為私營業主的村長。筆者來到了有著1.1萬人口的虹橋村。去年該村舉行了首次村長直選。擁有一家600名員工的企業集團的老總蘇文方(34歲)當選為村長。他曾為村裏的道路和老人中心的建設捐款60萬元,因此一直受到村民的好評。當時他的競選對手據説是一名經營加油站的業主。

    蘇文方在23歲時就創辦了私營企業。他的父親曾是當地名人,蘇文方也因“積極納稅”而在28歲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兩年前,他就任村黨支書記,這次又當選村長而一下擁有了三個頭銜,從而成為了村中最高領導。

    該村有出外打工者3000人。雖然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只有1800元,但蘇文方的資産卻達到5000萬元人民幣。對此,蘇文方充滿自信地表示:“消除收入差距是我的工作。我要讓(虹橋村)成為雲南最富的村。”

    在5000人口的太和村,經營雜貨買賣的私營業主、28歲的李紹語被選為了村長。作為當地人的李紹語在選舉時強調:“因為歷任村長都是外來人,他們沒有為我們解決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

    現在,李紹語正準備加入中國共産黨。他説:“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國家中,如果不是黨員,就不能較好地理解黨的方針,工作也就難以進行。”

    據統計,在該市被選為村長或副村長的私營企業主約有160人。

    負責管理選舉工作的中國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司司長張明亮對於農村最基層組織村民委員會的選舉,將之定位為“民主的學校”,並強調自由選舉的形式已得到了確立。

    但像猴石鎮的村長選舉這樣,現任黨支書記落選、入黨問題還在討論之中的私營企業主的當選在全國各地並不少見。對此,吉林省也有幹部表示:“民眾有時也會選錯村長。即使這算是民主,其中也存在有問題。”

    中國的農村擁有全國的七成人口,共有8.7億人居住在農村。較之獲得改革開放實惠的城市,廣大農村的收入增加顯得較為緩慢。為了讓村裏工作的運作仍保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中國共産黨已經在積極著手吸收普選産生的村長入黨。

    中國政府在幾年前就在城市最基層組織——居民委員會中開始了主任選舉的嘗試。但是,在村的上一級行政單位鄉鎮領導的直接選舉方面,雖然廣東省等地已經開始了嘗試,但在全國還尚未實現普及。

    

    注:村民委員會主任的直接選舉經歷了1988年的試行法,中國于1998年又制訂了明確寫入不記名投票和罷免權的新法。法律規定首先通過居民代表的預備選舉,再由鄉或鎮的選舉委員會決定産生村長候選人。村長的任期為3年。

    

    日本《朝日新聞》2001/2/27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