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2001年的前景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與摩根斯坦利亞洲有限公司在本週一起合辦了一次有關中國經濟的會議,名稱為“中國2001年前景”。在會議上,主要討論了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以及一些世界級企業在中國的出現。會議的主要發言者都是中國行業的巨頭,他們很清楚中國的行業同世界同業之間競爭力上的差距。所有的討論均有世界頂尖公司的專家參與。會議主要分為以下幾個行業話題:銀行、能源、電信,以及資本市場的發展。

    五年的適應時間將會有異想不到的效果

    在中國能否趕上世界水準問題上,會議有三個較廣泛的結論。首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五年,將會是一段轉型時期,使中國的公司能有一個喘息的空間趕上世界水準。第二,本土優勢將會是重要的因素。第三,廉價的勞動力價格和資本將會對消費品生産有重要推動力量。

    中國國有銀行從成立之初就一直扮演著政府的出納,直到最近才引入了風險管理機制。銀行很可能成為下一個重組的重點,但是,任務相當艱巨。與之相對比,化工企業相對容易重組,在這個領域,管理和設備的世界規範早已建立。但是,如何建立一批合格的貸款隊伍,如何保證消費者的服務都是問題。銀行系統的重組將會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需要多久才能使中國的銀行更具競爭能力還是一個未知數。

    中國也許會選擇跳過中間階段,直接進入資本市場。但通常意義上説,一個龐大的信用體系對任何發展中國家來説都不是一個好主意。沒有一個有良好基礎條文的法律體系,銀行系統的資産負債表就會有積累壞賬的趨勢。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如何對中小型企業進行有效的投資。與會者認為,集合各方資金來投資中小型企業要比用銀行有效得多。台灣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國的公司很可能成為世界日用品生産中的重要參與者。這些生意相對要簡單一些,並能從低價勞動力和資本中獲益。越來越龐大的技師隊伍正在中國出現,同時,中國的利率也持續走低。化工、鋼鐵、半導體生産的優勢逐漸突出。

    最能獲益的公司將會出現在服務行業。電信是目前為止在中國唯一能有成功跡象的行業。技術經費的大規模縮減和爆炸性的需求增長使現在中國從業者感到得心應手。當市場成熟時,真正的考驗才會到來。中國的電訊公司正在加大前進步伐,並很有機會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

    股市一定會轉好

    當然,中國的股票市場應該也必須幫助中國的公司增強競爭能力。過去的十年,中國國內的股市發展及其迅速,但同時也顯露出了一些嚴重的問題傾向。對市場的操縱使中國國內股市對資本分配所起的作用大大降低。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要進行改革的原因。以美元計算的B股對中國投資者開放,將會是眾多改革中的第一步。

    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A股市場中有兩個主要的傾向。大多數能在香港掛牌的大的中國公司,將會在國內股市中的兩個地方都有出現,並成為藍籌股。大量的跨國公司也很可能挂盤上市。這些跨國公司多數採取與地方政府合資的方式起家,而地方政府也正需要資金進行重組。於是地方政府政府可能不得不出售它們在合資企業中的股權,以獲得現金。他們的這些股份也許價值1000億美元。中國的A股市場在兩年內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出現較長時期牛市的充分條件

    要在一個國家內實現一個較長時期的牛市,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經濟快速增長、開放的市場經濟和世界級的大公司。在上個世紀,日本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經濟體,同時也産生了一些的世界級公司企業。但是,由於日本的資本分配不是建立在收益率的基礎上,在股市中大多數的資金都集中在這一小部分公司中。

    南韓和新加坡在30年中,國內生産總值也有快速的增長,但是投資者卻由於各種原因不願在這兩地投資。南韓只重視積累而忽視了由此引發的金融財政後果,股市變成了一個對資本分配毫無影響力的賭場;而新加坡被一些跨國公司所控制,沒有能力擁有屬於自己的世界級公司。

    像其他東亞國家從前一樣,中國應該在未來的20年內有一個較快的增長。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它目前較低的基礎:中國現在的每人平均收入只有800美元,而它的貨幣也只有它購買能力的四分之一的價值。對科學技術的不斷推廣,將必然使中國的人民有更高的生産能力。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表明中國正想努力形成一個開放的市場經濟。從此,市場將會在資本分配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能把股市的表現與經濟的增長有效聯繫在一起。到目前為止,中國在結構重組上的努力,已經表明中國對實現一個開放的市場經濟極為重視。

    以上的觀察表明,中國已經具備了三個條件中的兩個:快速增長和開放經濟。會議的基調和一些討論主要集中在了最後一個條件:中國的公司能否在全球競爭?與會者認為,外國的直接投資和股票市場為中國的經濟結構提供了兩個選擇。如果中國的公司能在全球市場上有競爭力,他們將會吸引資金,並進一步主宰中國的經濟,如果沒有這種能力,一些跨國公司將會帶來直接投資,並很可能成為主宰。

    從經濟角度來看,也許兩種選擇對中國都沒有害處。兩者都會為中國帶來經濟的繁榮和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在兩種情況下的投資戰略將會十分不同。在前一種方式中,對有前途的中國公司的付出將會有所回報,而在後一種模式中,投資者會選擇有高新技術、良好的銷售渠道和著名品牌的跨國公司。

    能促進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公司,將會是投資者的最大“造錢者”。會議的一個目的就是使投資者相信,中國有能力出現這樣的公司。

    在關於資本市場發展的討論會議上,中國證監會秘書長屠光紹作了精彩的演説。他對中國國內股市和香港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都很有信心。這顯示出,在不遠的將來,兩地的股票市場都會有明顯的增長。

    

    《全球經濟論壇》2001年2月2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