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新世紀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美NIC報告對中國經濟表示樂觀

    在21世紀的第一個新年,讓我們來展望一下中國的經濟。

    去年12月,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為中心的國家情報會議(NIC)公佈了題為“全球趨勢2015”的研究報告。它以1997年發表的“全球趨勢2000”報告為基礎,展望了2015年世界的動向。該研究計劃從1999年秋起步,2000年10月完成草稿。從報告書中可以看出美國當局對於國際形勢的展望頗費了一番心血。那麼,其中對中國未來的樣子是如何分析的呢?

    要展望中國的未來,最根本的條件自然是經濟發展。報告明確表示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是“主要國家國內生産總值(GDP)2000—2015 ”,其中並非通過匯率換算來計算,而是根據購買力平價比較了主要國家的GDP。

    據此,2000年日本的GDP剛剛超過3萬億美元,而中國卻接近6萬億美元,2000年就已超過了日本。由於預計今後十五年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可以保持在7%左右,估計到2015年中國和日本間GDP的差距還會拉大。根據購買力平價,中國的GDP已經超過了日本、今後差距還將變大這一看法在世界銀行的報告書中已被屢次提及,在NIC報告書中再次出現已並非新鮮。然而值得注意的事實是,原本對中國的發展多少抱有一定悲觀傾向的CIA也開始對中國經濟産生了樂觀的態度。

    經濟發展帶動民主化

    經歷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長之後,21世紀初期的中國經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是一個毫無疑問的傾向。圍繞經濟增長會給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將會如何發展,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

    對於這一問題,筆者基本上持樂觀態度,認為經濟發展會為民主化的發展準備條件,從而帶動民主化的發展。根據對中國長期以來的觀察研究,的確可以發現中國的民主化進程走過的就是這樣一條道路。

    NIC報告中對中國做出了以下結論。“要推定到2015年中國的發展,尚充滿了未知數。在保持現行政治制度的同時保持經濟的增長,存在著政治、社會、經濟方面的壓力,這將對體制的完善性日益形成挑戰。”

    “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所要求的徹底的結構調整以及全球化和資訊革命的進展,會帶來新的社會上、經濟上的問題,可能會加重業已存在的國內、國際問題。”“但中國不會被這些問題所壓倒,政治上將會富有彈性、經濟上充滿活力,而且將會進一步發揮在東亞地區的領導作用。”

    “到2015年(中國)將會引入充分的政治改革,以面對經濟發展産生的壓力。從美國及其盟國來看,有兩個條件可能形成安全保障上的挑戰。即弱小而又分裂的中國、或是統一強大的中國憑藉其經濟和軍事實力形成的挑戰。有關中國的看法雖然存在分歧,但多數專家還是認為無論是何種中國,為了經濟增長和國內穩定,都會重視保衛和平。”

    這些就是報告的結論。

    是是非非的中美關係

    美國布希新政權起步之後,中美關係的走向另人關注。這兒不由讓人想起了前總統克林頓當選前後的“轉變”。克林頓在選舉演説時曾批評了當時老布希政權對華的軟弱態度,而他當選總統後對華政策的改變是人所共知的。

    據説布希新政權採取的對華立場與克林頓的“戰略夥伴關係”不同,布希稱“美中是競爭對手關係”。兩者相差如此之大,而實質內容卻很曖昧。加入WTO、推進市場經濟的中國顯然正在向著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大國邁進,中美關係中的現實性政策在目前看來還只能是是是非非,難以明瞭。

    21世紀初中國的三大課題

    在這樣的未來中美關係的大框架之中,21世紀初期的中國面臨著怎樣的課題呢?必須要指出的有三點:第十個五年計劃、西部大開發、加入WTO後中國與世界的協調。首先從西部大開發説起。

    去年深秋,筆者訪問了中國的內陸地區,感觸很深。青海湖湖水清澈,湛藍的天空一望無際。從柴達木盆地到蘭州間的天然氣管道鋪設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筆者來到了日月山(海拔3400米)附近鋪設了管道的高地上,這兒並非“西氣東運”工程的“幹線”,而是“支線”。通過管道輸送的清潔的能源能夠減少大氣污染。即便單單想到這一壯大的工程完工後的情景,也會讓人感到心情激蕩。

    西寧市市政府以當地白酒“酒霸”招待了筆者一行。一個盤中有六個小酒杯,其中被逐一注滿了酒,把一杯中的酒喝幹後不能用同一酒杯續酒據説是當地的習俗。在晚宴上,筆者還乘興唱了四十餘年前在大學學中文時記住的“歌唱二郎山”和“康定情歌”。這些歌是在連接四川和西藏的“川藏公路”的貫通儀式上傳播開來,在50年代末期曾一度廣為傳唱。如今“川藏公路”已經成為舊路,而格爾木至拉薩之間鐵道的建設也已經開始著手。在青藏高原中,西藏地區被稱為“前藏”,青海省地區則被稱為“後藏”,其中的含義在筆者訪問西藏時初次獲得了切身的體會。

    戰略轉變中“站起來”的中國

    回想20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毛澤東曾于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實際上從5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間,為冷戰體系所束縛的中國並未真正“站立起來”。冷戰體系下的中國雖然致力於獨立自主建設社會主義,但並未能獲得多大成功。

    接受教訓,鄧小平開始謀求大的戰略轉變,其結果就是過去20年來中國經濟的巨大發展。改革開放從“經濟特區”開始,“沿海城市的開放”緊隨其後,而後“從點到面”發展起來的市場經濟的大潮終於真正衝擊到了內陸的西部地區,讓人感受到了整個中國都在躍動。抓住這一時機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構想,對於“東部地區的持續發展”也是極為有益之舉。

    改革開放初期,由於擔心“平均主義的惡習”不僅會減弱東部地區的活力,同時還會慣壞西部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被提了出來。這次提出“西部大開發”的基本考慮實際上還是繼承了“先富起來”的政策,即從市場經濟化條件較好的地方著手,從“大躍進政策”的錯誤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國防三線建設”中吸取教訓。其中的用意引人注目。

    中國經濟的國際化

    從另一方面來看西部大開發的背景,可以發現它正和“中國經濟國際化”的過程相重合。日本從1964年起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八條款國,實現了經常項目下日元的可自由兌換,九年後的1973年日元又實現了硬通貨化,終於融入了世界經濟的大潮。中國于1996年成為了IMF第八條款國,比日本遲了32年。

    那麼人民幣的硬通貨化何時才能實現呢?鋻於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中國政府對此採取了謹慎的態度。筆者認為2005年左右中國能夠、也應該實現人民幣的硬通貨化。那將在成為第八條款國後的第九年,時刻表與日本相似。

    加入WTO後的五年間是第十個五年計劃的重要時期。加入WTO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對於已經具備了出口競爭能力的纖維等産業而言可以進一步發揮其競爭力。而另一方面,對那些僅靠國內市場生存的中國産業而言,外資企業壓倒性的競爭力是致命的。這樣看起來似乎長短各半,但對中國經濟整體而言,只要進出口的平衡不會出現崩潰,還是有好處的。從被淘汰的企業中出來的失業人員雖説不能全部都被增長産業所容納,但只要能夠獲得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是可以避免其成為大的社會問題的。不管怎麼説,經濟能否持續發展制約著中國能否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加入WTO後五年的緩衝期正好對應著中國第十個五年計劃中的産業結構調整期。從這個意義而言,今年三月份即將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公佈的五年計劃將會更加引人矚目。

    

    日本《世界週報》2001年2月1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