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經濟重組別冷落了工人

    毫無疑問,中國的經濟正處在一個明星的“轉型”時期,在這個富有創意的經濟重組過程中,資金、人才和勞務都力求在經濟重組中達到最佳配合。這也意味著那些低效率的企業或是工種將被無情地淘汰。對此,有些學者認為,雖然有些人會在“轉型”中忍受短期的艱辛,但是以長遠眼光來看,“轉型”還是有利於提高整個國民的平均生活水準。實際上,由於每個人都有批評經濟狀況的權利,所以這些由於經濟重組而在生活上處於困境中的工人給經濟帶來的巨大影響不可忽視。

    中國經濟不僅面臨著從第一産業向第三産業的轉變 ,而且面臨著國有企業內部的劇變。

    下崗與失業,差別在哪?

       要分析中國經濟,首要的一步是要分清“下崗”與“失業”在概念上的差別。下崗的國企工人與失業工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失業”意味著在政府檔案中登記為“無職業”,因此只獲得一定量的補助金。而在西方國家中“失業”在概念上的範圍更廣一些,它包括所有沒有工作及正在尋找工作的人。這其中還包括剛剛從大學畢業而未找到工作的年青人、辭職的人及工作合同期滿的人。在中國,僅有很少量的人口是“失業”的。那些從國企中下崗的人並未在政府檔案中登記為“無職業”,所以也不在政府對失業人口的統計數字之內。但他們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補助金,而且原則上在三年內可以再獲得一份工作。

    1993年4月20日,中國國務院宣佈支援經濟中出現的轉變勢頭,並允許國在企業做出內部決定讓某些工人下崗。自此起,作為國企改革的一部分內容,國企的下崗工人人數不斷增加。據有關統計,在1997年一年中,國企下崗工人人數超過百萬人,而在2000年的統計數字則大大降低,該年共有700萬人下崗。儘管如此,下崗問題還是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下崗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再加上媒體的廣泛報道,國企的改造重組已成為廣泛接受的一個概念。

    轉變的加速器

    政府當然希望看到國內工人可以擺脫低效的工作而找到新的高效的工作。但是,由於各種方面的原因,上述目標顯得比較難以實現。

    國企工人可以享受很多社會福利,比如住房補貼、健康保險及退休金,這些都與他們的工作直接掛鉤。由於沒有任何一位老闆願意將這些福利從某位工人的上個工作繼承到現在的工作上,所以“跳槽”便意味著失去所有。

    1993年末,正當“轉型”要表現出功效之時,中國勞動部啟動了“再就業”計劃,試圖以一整套的政策來為下崗工人再就業提供便利。

    首先,儘管難以實現,但計劃還是致力於使福利可以由工人舊的工作職位轉移到新的工作職位。其次,政府致力於創造一些職業培訓及職業仲介的工程。

    1995年4月,國務院責令勞動部及其他相關部門完善全國範圍內的“再就業計劃”。到1996年底,該計劃已在200個城市內付諸實施。

    計劃再評估

    1998年,政府的高層官員對再就業計劃中的“模糊”成份做出了解釋,並且正式加大該計劃的基金投入。該次會議的成果之一便是對計劃有效期的精心安排。會議宣佈,下崗工人都可以被納入“再就業計劃”之中達三年的時間。三年過後,他們可以被登記入政府的正式失業項目中,獲得補助金及其他服務。

    補助金當然會比工資低得多,以鼓勵失業工人擺脫對政府的依賴。“再就業計劃”本身也會在2001年停止接納新的下崗工人,而當年的已被納入者將可以繼續得到整個三年的幫助。

    可以肯定,再就業計劃將會極度大地減少由政府機構造成的障礙,有利於國企工人向新工作的流動。

    心理衝擊

    總得來説,那些危險信號已經使中國工人認識到自己企業正處於一種不妙的境地。而與美國不同,美國工人可以回到家中而脫離工作圈,中國工人卻沒有這樣的“避難所”。中國工人一般住在同一個公寓之中而彼此成鄰居。這些鄰里社區的基礎生活設施,如供熱、供水、供電、學校、零售店、交通、公園及清潔工等,都與其所在國企息息相關。同時,當企業不景氣工人被迫下崗時,上述社區的便利及服務便會開始崩潰。這些信號都會警告工人,“你快要下崗了。”

    當然,下崗“劇情”最感傷的部分還是工資停付,這甚至是在下崗名單宣佈之前。結局總是做不到簡捷,企業領導儘量地將決定某人下崗的實際過程拉長,尤其是在臨近節日時,儘管事先有一些先兆,但工人在被明確通知下崗時還是會大出所料。這很容易讓人産生一種在為國企以低工資的前提下貢獻了幾年甚至幾十年後,突然被企業背叛了的感受。在這種感受中夾雜著一種默認的事實,那便是工人可以長期忍受國企低工資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是一份“鐵飯碗”。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下崗工人會儘快離開企業而尋找新的工作。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一些諸如健康保險及退休金、福利是與在某個國企中最開始工作的年份有關的,離開便意味著失去所有的福利。只有當工人是正式下崗時,再就業計劃才會幫助他們將福利轉移到新的工作上。

    找工作,外來人略勝一籌。

    當一個人成為下崗者時,尋找新工作的歷程便開始了。在一般情況下,下崗者會得到所在企業的生活保障補貼。

    儘管政府一直致力於提高工作條件,但為下崗工人所提供的再就業工作大多是體力活兒或者傳統意義上的低劣工作。原則上,僱主必須與僱員簽定一個工作合同,以規定僱主必須提供的最低工作條件及合理的工資和福利,但實際中,由於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低技術工種的上述標準已大大降低。這些幾乎是什麼都願意做的外來人口極大地改變了整個城市勞工市場。在這種衝擊下,低技術類工種的勞動力市場已經變成檢驗誰最有忍受力的考場。在這場考試中,外來工人通常會勝出。由於其農村家庭背景,外來人口大多不知道什麼不是“勞動合同”,也大多對諸如健康保險及退休金、福利漠不關心。他們只需要找到工作,賺到錢,是否有長期性無所謂。由於具有年齡及身體上的資本,再加上一般還沒有孩子,這些外來工人大多不在乎工作的安全保障。

    在這場競爭中,下崗工人由於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及自身條件,而暫時處於劣勢之中。

    未來需要奮鬥

    有穩定工作的人,尤其那些白領工人,正享受著“經濟轉型”帶來的好處。而值得爭論的是,現在存在著一種趨勢,即是越來越少的政府基金花費在不景氣的企業身上及那裏的工作。由於低技術工人大量涌入勞務市場,該市場的價格也得以保持低水準。再進一步,中國在國際製造業市場上也保持著強勁的競爭力。

    但是轉型帶來大量社會問題,下崗工人所遭受到心理上及物質上的創傷,一直處在上升之中。轉型使工人離開舊工作的事實是明顯的,而下崗工人再流向新的工作卻顯得不確定得多。但值得慶倖的是,作者可以見證到很多中國下崗工人已經找到了新的工作,並且再加上從原企業得到的生活補助,其月收入已完全可以滿足生活需要。

    應該可以肯定,“再就業”計劃是有一定可操作性並前景可喜的。因此,下崗工人的生活困境也只會出現在這一段特定時期內。但這一段時期究竟會持續多長,是誰也無法預料的。而光明前景的到來,恐怕需要下崗工人自己的勞動爭取,也需要中國政府的努力奮鬥!

    

    美國《中國線上》2000年12月2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