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國:機遇還是威脅?  

    中國領導人敦促日本將中國的崛起看作是自身發展的機遇而不是威脅。

    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其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國內市場也保持了廣闊的發展潛力,但是中國的經濟結構是否穩固呢?不斷成長的城市和部分內陸農村地區間存在的的經濟不平衡狀況依然相當的嚴重。一些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依舊是中國經濟難以擺脫的負擔,而令人關注的結構性經濟改革還沒有最終完成。中國的銀行系統在國際金融巨鱷們的衝擊面前還顯得相當的脆弱。腐敗依然是嚴重侵蝕各個經濟部門健康機能的心腹之患。儘管中國經濟改革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很大一部分成果取得並不符合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原理,也沒有對眼前利益對生存環境的衝擊進行過深思熟慮。

    中國的政治體系目前看來還是相當穩定的,但是中國共産黨自我更新的能力及克服對市場經濟固有偏見的能力仍需要在其未來的執政實踐中得到考驗。顯然,一個民主的、負責任的公共行政機構的建立以及一個適當的、擁有完全的獨立司法權力的法制體系的完善將對中國政府、社會的穩定大有助益。隨著中國"中産階級"的日益成長壯大,他們將為中國帶來更廣泛的民主,推動中國民主制度的完善。然而,民主的發展和司法的完善必然觸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因此在實力的較量中,現實的矛盾和壓力也就不可避免了,而這些矛盾和壓力都有可能潛在地威脅到中國的穩定。

    不僅如此,在台灣問題上,中國如果想在近期解決這一棘手的難題似乎是不太可能了。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北京方面的政治穩定受到持續的損害,我們就不能排除一些頭腦發熱的人和一些極端得的民族主義者訴諸武力軍事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而台灣海峽的硝煙極有可能導致中國和美國的直接對抗,如果是這樣的話,日本也很難在中美之間繼續保持中立了。

    除了吸引觀察家們大多數注意力的台灣問題外,中國還對日本的防衛能力抱有疑慮。在中日關係中還有其他一些敏感的政治問題。中國人對日本軍隊在二戰時的罪行依然有著切齒的憤恨,"歷史教科書事件"仍然沒有平息。只要日本一小撮極右翼修正主義者一天不放棄努力美化和粉飾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上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在中國犯下的戰爭罪行,兩國間關於歷史問題的政治鬥爭不但不會畫上休止符,而且還肯定會重新成為阻礙中日友好關係發展的最大阻力之一。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去年8月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曾經在國際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激怒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的人民。如果今年小泉決定要重蹈覆轍,再錯一次的話,中國對此的反應將會更為強烈。而如果小泉首相不打算一錯再錯的話,他又不得不直接面對日本國會的右翼勢力的挑戰。實際上,放棄參拜靖國神社,鎮壓國內政治右翼勢力更符合日本的長遠國家利益,但是如果小泉還想保住首相寶座的話,他可能不會願意也不能同極右勢力發生直接的對抗。

    在這種情況下,中日兩國可能將繼續維持十分脆弱的政治關係,兩國關係甚至可能再走一次鋼絲。儘管兩國政治關係的陰晴難測不會對兩國的貿易和投資産生直接的衝擊,但是一旦政治摩擦加劇,兩國的經濟關係也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複雜化。

    實際上,日本在製造業上對中國的投資一直處於穩步增長的狀態中,許多中國製造的"日本貨"都已經返銷回了日本以及北美和歐洲。這種貿易和投資關係使得日本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日益加深。

    除此之外,許多的日本企業都在他們的大陸工廠中使用台灣製造的一些零部件。這意味著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對日本而言完全符合其經濟利益,實在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好事。

    作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中國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且有相當大的人力資源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然而,龐大的勞動力人口使得中國的就業壓力也令鄰國望其項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平均工資水準要比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水準低很多,因此在中國招募以工作努力聞名的熟練工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員工就相對容易得多。因此,日本未來應該還有很好的機遇,可以進一步加強對中國製造業的投資力度。

    在華投資的日本企業將來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問題,包括面臨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日益加劇的競爭壓力。與中國合夥人有合作關係的合資企業將變得更為重要,但是這樣的合資企業永遠不會容易管理,而造成這種管理上的難度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的,文化上的差異不過是其中之一。從長期看,日本接管中國企業後成立的合資企業相對而言會比較容易管理一些,但是這種類型的合資企業目前看來並不是未來的主流。

    日本目前對中國還保持著明顯的技術優勢。因此,中國企業對於吸收日本技術有著十分強烈的興趣,但是對於日本而言,保護日本技術在中國的智慧財産權則是他們主要的關注對象。

    在華投資的日本公司將會面臨勞動關係管理技巧上的考驗。人們對中國本地經理人和外方經理人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已經早有非議,中方經理人對升職機會有著更大的要求。從總體上説,人們對日本企業管理中國本地員工的水準的評價普遍不是很高。

    隨著中國員工對工作條件和養老福利水準的要求的日益提高,在華外資企業的成本肯定會水漲船高。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似乎有著無窮無盡的人力資源,因此對這一代中國人來説,"獨生子女"政策還是很有意義的,但是人們對男孩的偏愛或許會給未來的人力資源狀況帶來新的麻煩和問題。

    投資和貿易像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樣緊密相連難以分割。中國和日本兩國的貿易關係尤其需要謹慎地處理和小心的維護。在全球經濟日益開放和一體化的今天,日本的農業保護主義是不合時宜的,也是不理智、不切實際的。除非未來幾年日本對自己保守的農業保護主義立場作出較大的修正,否則去年中日兩國在中國三項出口農産品上産生的波及廣泛的貿易摩擦很有可能會再次上演,而且糾紛的廣度和烈度還可能進一步加劇。由於至今日本還有一部分國內市場受到一些不合理規章和非關稅壁壘的過分保護,兩國的貿易糾紛還可能從農産品領域擴大到工業製成品領域。

    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調節和規制中日兩國貿易關係的道路上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在運用世貿組織貿易爭端調節機制解決兩國貿易糾紛時,不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不能掉以輕心。

    日元和人民幣的關係也變得日益重要。一旦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大幅度下降,人民幣匯率可能也無法繼續保持穩定,隨日元下跌也就成為意料之中的事。顯而易見,日元和人民幣匯率下浮勢必會對東南亞國家的貨幣穩定産生潛在的嚴重影響。

    日本對中國的環境政策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關注。中國的空氣污染可能已經對日本環境産生了越來越大的衝擊。中國的水污染,尤其是影響到日本傳統漁區的水污染已成為日本政府的另一個關注焦點。實際上,中日兩國在共同的漁業保護政策上還需要更有效的協調和溝通。

    對於日本和新加坡締結的自由貿易協定,人們不禁要問:東南亞和東北亞國家能否也達成類似的貿易協定呢?也許一些國家將締結這樣的自由貿易條約,但是就目前的發展狀況而言,亞洲國家想走歐盟的一體化路線創立亞洲經濟共同體暫時還是難以實現的。要實現這樣一項宏偉的發展藍圖,即便是要取得早期的突破,亞洲國家都會不得不面對極有競爭性的壓力和共同利益不足等種種挑戰。

    不僅如此,中國和日本對引領亞洲國家加強本地區多邊貿易關係的領導權的爭奪可能不但不會推動亞洲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反而會阻礙本地區的自由貿易和市場一體化。

    在未來十年裏,中日關係不可能會一帆風順,但是保持良好的雙邊關係對兩國來説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如果兩國政府能夠謹慎處理雙邊關係,使之符合中日雙方的商業利益,對日本來説,同中國維持良好關係給它自己帶來的發展機遇將大於可能的威脅。(作者:修科塔茲Hugh Cortazzi,原為英國職業外交官,1980-1984年期間曾任英國駐日大使)

    《日本時報》2002年4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