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中國科技之謎  

    相信讀者朋友中,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對中國六七十年代的科學、科技發明,充滿了種種好奇。原因是當時的中國,無論是政治或經濟都面對空前的困難,尤其是中國的“兩彈一星”計劃,更是問號多多。

    既然提到“兩彈一星”計劃,就有必要先説明它指的是什麼?“兩彈”是核彈(原子彈、氫彈);“一星”是人造衛星。

    當然,兩彈的研製成功,特別有利於中國建立核導彈防衛力量,使中國在短期內成為世界的強國。問題是,中國的這些重大國防成就,很少向外界透露任何內情。秘而不宣的原因是:當時的中國還處在“鎖國”階段,再加上它是國家及國防的一級機密。因此,一直到半個世紀後的1999年,情況才有所改變。

    1999年初,中國的《科學時報》記者劉振坤“破格”訪問了當年的中科院副院長張勁夫,由後者一五一十地詳述當時一些鮮為人知的“內部消息”。張勁夫在1956年到1966年參加了中科院的“兩彈一星”計劃,由他來説明當時的情況,是最可靠也最可信的第一手資料。

    有趣的是,隨他之後,中國的一些重要科學家如:朱光亞、周光召、裴麗生、陸綬觀等也紛紛打破沉默,大膽向報界發表言論或披露內情。

    ●蘇聯老大哥不肯幫忙

    話又説回來,“兩彈一星”的引人注意及富有神秘色彩,是因為當時的中國處於非常困苦的時期。美國因為中國的靠攏前蘇聯而把中國當成敵人,而50年代初期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第七艦隊的進入台灣海峽,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的一再恫言,將在中朝邊境建立“核輻射帶”,頓然使中國面對生死存亡的莫大威脅。

    在新書《當代歷史之謎》中,我們獲知中國科技的成功,並非得力於蘇聯老大哥,反而是受到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居裏夫人的後代約裏奧居裏的從旁協助,也既把自己研製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準源,送給了當時在法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楊承宗,同時也在中國領導人的積極參與及關心下,結合了中國最好的物理人材如:李四光、劉傑、錢三強、錢學森等的力量,終於開創了中國輝煌的科技嶄新面貌。

    中國是在1964年引爆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又製成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對地導彈。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出現,成為世界第4個擁有氫氣彈的國家。

    據書上説,中國從無彈到有彈,也從有導彈到氫彈,前後只是兩年多的時間。這比起其他的擁核國家來,可説縮短了許多。1970年,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它的發射地點是在甘肅酒泉,並由“長征一號”的三級火箭送入預定軌道,“東方紅”樂曲第一次迴響在浩茫長空。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會議,對於當年參加“兩彈一星”計劃的科學家予以表彰,並授予及追授3名科技工作者“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聯合早報》2002/4/8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