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蘇州最早的教會學校——博習書院  

    

    

    

    

    附:博習書院的介紹

    教會學校是指由外國教會管轄和辦理的學校,是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産物。那麼,蘇州何時開始出現教會學校的呢?是1871年。這一年,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在蘇州創辦了一所有人稱之為“蘇城設學之破天荒”的博習書院——從那時起,蘇州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教會學校。不過,它的開創和發展,倒也並不見得一帆風順。現在回過頭來探索它的的蹤跡,不能算是毫無意義吧。

    鴉片戰爭後,迫使清政府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於是,聚斂財富的洋商和傳播上帝福音的傳教士,紛紛來華。他們尤其看中上海這塊地方。基督教會在上海建立總部,作為在中國傳教的基地。他們一心想向內地滲透。道光皇帝卻仍心有不甘,不願輕易拱讓。他在1846年頒布上諭:“外國人概不準赴內地傳教”。態度很堅決。無奈那些洋教士憑藉不平等條約中的治外法權,無視中國政府法律的權威,非法潛入內地活動。

    這時,美國有個教會監理公會,原屬衛斯理宗,1844年南北分裂,北方叫美以美會,南方稱監理公會,會本部設在美國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1847年,它議決派醫藥傳教士戴樂(C.Tayor)和神學家秦右(B.Jenkins)到中國傳教。次年4月,戴、秦攜妻從波士頓乘輪啟程,經四月到達香港。秦右因妻病留港,戴樂夫婦則于9月抵滬(秦右于下年五月到上海)。從此,拉開了監理公會在華傳教的帷幕。

    戴樂當然不會固守上海,和眾多非法潛入內地的傳教士一樣,在1850年11 月,他化裝成中國人的樣子,悄悄地到蘇州遊歷考察了一番。那時江蘇省的巡撫衙門在蘇州,是個政治中心;長江下游三角洲的經濟核心地位還未完全被上海替代;加以文化悠久,道德風尚,有別於洋場,這就使得這個洋教士,欽佩之餘,分外青睞。此行對監理公會今後來蘇活動産生了很大影響。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西方終於又獲得了內地傳教權。洋教士這一下可以堂而皇之闖入內地了。1869年,秦右和戴樂已先後回國,監理公會遂派傳教士藍柏(J.W.Lambuth)從上海到蘇州鐘樓頭傳教。第二年,藍柏派曹子實駐蘇布道,不料就是這個中國人,替監理公會在蘇開創了事業,核心就是辦成功了教會學校。

    曹子實是浙江嘉興秀水人,原是個無家可歸的孤兒,跟著兄長流浪到上海,十一歲那年,為藍柏夫婦收養。1859年,藍柏之妻因病回國休假,帶曹子實同行。據説他“知恩圖報”,到了美國,就在那裏受洗入教。因施洗者是密西西的馬歇爾會督(Rev.C.K.Marshall)因此,曹子實還取了個英文名字查理馬歇爾(Charley Marshall)。不久,藍柏妻重返上海。這一回,她沒有把曹子實帶在身邊,仍讓他耽在美國,托友人雷大衛(D.C.Kelly)醫生照顧。1861年,美國爆發南北戰爭,雷大衛在南方軍隊做軍醫,叫曹子實做他的助手,因而曹子實學會了一些普通醫術。戰爭結束後,他又半工半讀讀了四年書。1869年,曹子實在一艘郵船上以打工代船費,從紐約回到上海。他向藍柏要求工作,被派來蘇州。他在葑門內十全街石皮弄租殷姓房屋,設立布道處,聽者寥寥。他就以給左鄰右舍普通病人看病為手段,接近群眾。1871年,他辦了一所走讀學校,招到一個駝背的男孩和一個小女孩。這就是蘇州最早的教會學校博習書院的前身。

    1876年,藍柏又派傳教士潘慎文(A.P.Parker)來蘇傳道兼理學務。潘慎文,名輝。美國喬治亞州人,生於1850年8月,因家庭經濟拮據,未讀完大學即去工作。1875年來華,先在藍柏處佐理布道,同時學習中國語言文字。他進步很快,後來能講一口流利的中國話,使他在華工作便利不少。

    他到蘇不久,感悟到“學校的發展是他對教會的建立和發展所能作出的最好成績”,就把學校辦成完全寄宿制,又向教會建議發起募捐。1878年,有美國肯塔基州的巴芬頓(Buffington)捐款六千美元,供建造校舍和添置設備之用。於是,他在天賜莊購地,建造了優雅的傳教士住宅和校舍。1879年,將十全街學校遷至天賜莊,起名存養書院,由潘慎文任監院(校長)。這時候,藍柏之子醫學博士藍華德(W.R.Lambuth)在天賜莊開了一家診所,即博習醫院的前身。曹子實借此離開學校,專任牧師並繼續學醫。

    歲月匆匆,五年過去,到了1884年,學校擴大規模,提高程度,併為紀念那位捐贈最多的人,將存養書院改名為Buffington Institute中文名為博習書院。這是博習這一名稱的由來。(吳競)

    《蘇州雜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