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俗認識中國  

    認識中國,一個熱門話題。怎樣認識中國?從政治經濟下手當然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了解中國的文化習俗……

    在過去,中國對社會發展史的研究,主要著重于“社會形態更疊的歷史”,包括社會經濟形態、社會生産方式的進展過程,較少觸及社會生活方式的研究。

    和過去不同的是,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和出版界在出版相關書籍或研究時,漸漸也非常重視諸如衣食住行在內的日常生活演變,一些出版社並以圖文並重的方式,解讀社會生活的變遷歷程。

    ◆採取民俗文化的角度

    由學林出版社出版、仲富蘭主編的叢書《圖説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出發,試圖展現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重大變遷。

    《圖説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編者説,此書最大的特色是“以人為本,以民眾為依歸”,因此,“近百年中國廣大民眾,即便是販夫走卒、商人農婦、蕓蕓眾生都不放棄”。至於政治名人、名士、革命志士等公眾人物,則視如“社會生活變遷的主體——普通的民眾來看待”。

    本書文字的敘述與圖片的收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集中了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多名成員的力量編篡而成。至於為何選擇1840年至1949年作為研究對象,為此書寫序的姜義華説:“相對於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來説,近百年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驟的特徵,這是一個急速的動態演進過程。”

    ◆4大冊呈現社會生活變遷

    《圖説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共4冊,分為“文體教育衛生 ”、“市井行旅商貿”、“服飾飲食民居 ”、“禮儀鄉情 宗教”4大範圍。

    編者又將“市井行旅商貿”分為行旅交通與市井商貿兩部分,而行旅交通又細説轎子等傳統交通工具到航空業的興辦及中國旅行社的創辦過程。市井商貿則敘述了近百年來,中國商業社會的形成、都市的崛起與商店櫥窗。

    “文體教育衛生”則敘述了近百年來中國新式教育的形成,戲劇、劇場、電影、電影院、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事業的興建。

    《圖説》之“服飾飲食民居”以不少篇章敘述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在服飾、髮型、鞋式的變化和傾向。至於飲食方面,則著重于西式菜肴的流行和西式食肆的經營。同時,對於近百年來中國居民住宅的演變也有不少著筆,如從北方四合院的歐化到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

    《圖説》之“禮儀鄉情 宗教” 顧名思義,內容著重于近年來中國人的交往禮儀、傳統與新興的節日,以及宗教信仰的變化過程等。

    讀《圖説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可從圖片與簡要的文字重溫百年中國社會生活演變,可以看到諸如20世紀30年代哈爾濱的東正教教堂,也可看到1937年吉林汪寧山民祭拜山神的圖景。

    新加坡《聯合早報》2002/3/18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