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1997年,當王建華(音譯)決定在上海繁華的徐匯區購買一套公寓時,購房合同保證他將能夠在一年後入住。然而,住宅的建造滯後了,在為這套價值85000美元的三居室公寓苦苦等了近兩年後,這位50歲的商業發展經理終於再也等不下去了。當王建華為此同公寓開發商進行交涉,而開發商甚至拒絕同他討論工程延期的賠償時,王建華不得已請了一位律師,將開發商告上了法庭。結果,王打贏了這場官司,並得到了8390美元的裁定賠償。對此,王建華自信地説,"我知道我該怎樣保護自己的權利。"

    王建華不是孤身一人,許多人像他一樣用法律保護自身權益。中國的司法體系曾經長期缺乏效率,並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而且在此基礎上,消費者權益也根本無從談起。但是,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成功地運用法律武器解決他們遇到的商業糾紛。這些商業爭端從有價證券欺詐,到中國鐵路系統的價格獨斷,再到不能實現宣傳賣點的電話卡等等,不一而足。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居民購買住宅,那些寡廉鮮恥的房屋開發商們更是常常成為法庭被告席的常客。從全中國範圍看,來自中國官方法律年鑒的數據稱,從1997年到2000年,同住宅相關的案例已經大幅躍升了66%,達到了大約167000例。上海申匯法律事務所的合夥人李家麟稱,"過去,當消費者的權益被侵犯時,他們自己往往並沒有意識到。現在,他們是日益關注自身權益的保護了。"

    司法實踐活動的劇增表明中國正在朝著法制社會邁進。中國政府日益認識到,要想推動國內消費,就必須先為消費者做好消費保護工作。消費保護工作的完善使得現在的合同簽得越來越具體詳細,而政府部門在起草管理規章用於貫徹法令時,也廣泛徵求老百姓的意見,甚至專門召開公開聽證會對規章的細節進行反覆的推敲。當然,儘管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還是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如地方官員執行一些裁決不力、法官素質有待提高等等。但是,同10年前由官員隨意仲裁絕大多數商業糾紛的情況相比,中國在這方面所取得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

    中國人法律意識進步的另一個標誌是作為原告的消費者訴訟的內容越來越複雜,對象越來越廣泛。幾年以前,絕大多數所有權爭端還主要集中在土地使用權的問題上。而現在,消費者的申訴越來越趨向於向住宅本身的問題集中。這些問題從糟糕的內部佈線,到房屋開發商不能提供承諾的綠地面積等等,不一而足。上海另一家法律事務所——錦天城法律事務所的合夥人羅建榮介紹説,有一個憤怒的私房業主用威脅採取法律行動的方式迫使房屋開發商將已經建成了的網球場遷到了原先承諾的草坪上。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法律行動使得現在的房屋開發商們很少願意作承諾了,尤其是那些他們自己都不打算遵守的承諾就更鮮見了。

    精明的消費者也開始讓律師為他們推敲和審視合同。這種簽合同之前讓專家為自己審查合同內容的現象在中國還是一種全新的實踐。上海一家投資公司的總經理,現年61歲的曹辰平(音譯)説,"這種方式解放了我們,使我們不再為合同的內容而擔心。"曹先生自己就雇了一些律師為他檢查了價值24萬美元的新公寓的合約,以確保開發商的管理責任在合同中有明確無誤的落實。

    儘管住宅開發商們或許認為房屋業主對他們的訴訟是一種公開的侮辱,但是消費者採取對抗性的司法行動實際上有助於開發商提前為即將到來的外國競爭作準備。一些開發公司,如已經在上海建造了超過1000套公寓的香港協和房地産開發公司常常是照章辦事。事實上,協和公司已經雇傭了錦天城法律事務所負責辦理合同的修訂工作,確保合同的措辭足夠清楚以避免將來産生爭端。如果在人們看來外國房屋開發商通常更值得信賴的話,他們對國內的房産開發企業就會有很大的優勢。"外國開發商的進入將使中國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餘地",上海復旦大學法律系主任胡鴻高如是説,"他們將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開發商。"

    儘管中國的法制體系在不斷完善,許多消費者還是更願意讓政府出面幫助解決糾紛。在一個案例中,一些上海居民寫信給上海市的市長,要求他出面施加壓力讓他們的住宅開發商修理住宅施工時墻上留下的洞和扭曲的地板。現在,墻上的洞已經修好,而修理地板的協商仍在進行中。而對王建華來説,他寧願訴諸法律,在法庭上解決問題。"政府所能做的只是居中調停而已",他解釋説,"他並沒有權利讓別人賠償我們的損失。"

    這顯示了中國司法體系的一大難題:執行的乏力。但是隨著中國法制的完善、司法效率的提高,消費者以及外國投資者將日益信賴中國的法庭,他們將更願意通過法律的途徑解決經濟糾紛。

    

    美國《商業週刊》 2002年1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