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50


親歷西藏

china.org.cn

   拉薩轉經路

    一早起來,小雨淅淅瀝瀝,四週的山被濃濃的白雲包裹。天氣雖然陰冷,但嗑長頭和轉經的人卻比往日多了許多。

    一打聽,方知正逢西藏一年一度最大的宗教節日。每年藏曆3月15日至4月15日為“薩嘎達瓦”節,當天正好是藏曆4月15日。傳説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圓寂的日子。在薩嘎達瓦節最後的一天,轉經的信徒最多。站在高處,全城瀰漫著青色的桑煙。

    在熙熙攘攘的八廓街,除了遊人和購物者,更多的是轉經的朝佛者。半個月前,拉薩市政府投資修整了大昭寺廣場。花崗石鋪地的廣場兩側,新修了花壇,種了綠綠的松柏。廣場中心軸線安置了數十座半人高的瓷缸,缸內栽著各色鮮花。

    這幾天,拉薩的電視臺正播放電視連續劇《文成公主》。那久遠的歷史彷彿又回到眼前。

    大昭寺內供奉著全西藏最神聖的釋迦牟尼佛像。西元 8世紀時,開創漢藏和睦歷史的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讚普松讚幹布。唐朝公主進藏,除了帶有大量書籍、各種植物良種和各類匠人以外,還隨身攜帶了一尊佛像。據説,釋迦牟尼生前,他的弟子為他塑造了三尊等身像,並由釋迦牟尼佛親自開光加持。尼泊爾赤尊公主帶的是佛祖八歲等身像,文成公主帶的是佛祖十二歲等身像。佛祖在泥婆羅菩提樹下悟道前的三十歲等身像,在天竺戰亂中沉沒于南印度洋。尼泊爾公主帶進藏的佛祖八歲等身像後來又毀於吐蕃戰亂,只有十二歲等身佛像,一説是前秦昭帝符堅派僧人從印度迎請回中國,另一説是唐時玄奘和尚從印度迎到長安,供奉在大雁塔上,後經唐太宗恩準,由文成公主帶到吐番。這尊佛像經過滄桑歲月,已成為藏傳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為神聖之珍品。

    可以説,是唐朝和尼泊爾的兩位公主開了西藏千餘年來祟信佛教的先河。

    民主改革後,西藏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人民政府根據《憲法》保護了西藏濃郁的宗教傳統,信教群眾也可以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唯一的區別是,舊西藏寺廟參與政權並嚴重干涉政治的特權被取諦,宗教回歸其比較單純的本色。

    拉薩有三條轉經路,第一條是大昭寺內圍繞大昭寺主殿釋迦牟尼佛的廊道,藏語稱為“廊廓”。這條轉經道有一圈數以千計的轉經筒。走在“廊廓”,除了虔誠的朝佛者,還有不少來自內和國外的旅遊者,不同的手帶著不同的心思,撥動銅質的轉經筒,一片嘩啦啦聲音。

    第二條轉經道就是圍繞整個大昭寺的街道。七世紀時,大昭寺初建成,圍繞寺廟先是有了一些朝佛者的帳篷,後來,慢慢多了一些經商的人,蓋起了房屋,再後來,就逐漸形成了店舖、小攤密集的八廓街。圍八廓街走一圈,即朝了佛又可以買到許多東西。走過這條宗教與世俗、神話與現實交織的兩公里長的“八廓”,就等於走過整個西藏。

    第三條轉經道叫“林廓”,這條最長的轉經道早先轉繞整座拉薩城,由大昭寺、小昭寺、經過老城區,最後轉繞布達拉宮轉一圈。但現今的拉薩城區已有巨大的變化,拉薩城區由50年代初不到3平方公里,發展到目前近50平方公里。高低起伏的建築覆蓋了原先大片的河谷、樹林、荒地、濕地和沼澤。擴展的街區早已淹沒了早先的轉經道。早晨起來,就可以看到絡繹不絕的轉經者,當然其中以老者為多。

    拉薩的中心是八廓街,八廓街的中心是大昭寺,拉薩三條轉經路的軸心也是大昭寺,如果再看出去,呈放射狀的是覆蓋整個雪域高原漫漫的朝佛路。

    天色慢慢放晴,湛藍的天空,白雲低垂。我挎著照像機,隨轉經的人群向前走。經過拉薩河邊,不遠處是陡然聳立的布達拉宮。河邊修起了長長的河堤,花崗石築壩,堤上面依然是細軟的沙道,堤下則有許多綠柳和草地。這條河堤不僅起防洪作用,而且還是拉薩最長轉經道“林廓” 的必經之地。

    以前,在拉薩的三條轉經路上,信徒們隨意在路邊點桑煙。現在,拉薩城建部門在轉經路必經之地,修建了14 座香爐,既尊重了信徒,又保護了城市的環境。信徒和不信教的市民皆大歡喜,可謂一舉兩得。 (記者劉偉)

    新華社 2001年6月0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