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50


親歷西藏

china.org.cn

   又見拉薩“唐柳”綠

    在拉薩大昭寺前,相傳有一棵文成公主親手栽種的“ 唐柳”。記者此次進藏參加西藏和平解放50週年報道,行裝甫卸便勿勿趕往被陽光照射得熠熠生輝的大昭寺,只見那棵“唐柳”依然枝繁葉茂、綠意濃濃,在微風中仿佛在向人們訴説著悠遠的過去。

    1360年前,文成公主告別繁華的唐朝都城長安,遠嫁吐蕃王松讚幹布。這段漢藏和親的佳話,不僅揭開了漢藏民族關係的新篇章,而且通過賢良的文成公主,給雪域高原帶來了中原較為發達的醫藥、紡織、歷算、造紙、制陶等技術,促進了西藏的發展,文成公主也因此受到了漢藏人民的愛戴。至今,在西藏博物館、大昭寺、布達拉宮內,文成公主的畫像、塑像隨處可見,傳統藏戲《文成公主》演了一遍又一遍,人們在小説、詩歌、口頭文學中也經常講述她的故事。

    大昭寺前的“唐柳”是漢藏民族大團結的歷史見證,在“唐柳”下面,“唐蕃會盟碑”上藏漢兩種文字至今清晰可辨:“唐蕃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渝替,神人俱以證之。”

    歷史的風雨能改變世間的許多東西,但難以消磨人們對文成公主傳奇經歷的記憶,隨著“唐柳”的年年新綠,這段萬里和親的歷史顯得越發清晰、親切。

    唐與吐蕃的親誼關係共歷200多年,其間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茶馬互市”、“古茶葉之路”、“唐蕃古道” 、“古麝香之路”等,吐蕃還派出一批批學子到唐都長安學習。

    大昭寺前的“唐柳”,有著堅韌的生命力,是牢不可破的民族團結的象徵。西藏和平解放50年來,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奔赴雪域高原,為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西藏的發展,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長期擔任拉薩實驗小學校長的葉靜,18歲離開繁華的上海來到拉薩的孩子們中間,在西藏教育戰線上嘔心瀝血30餘年。今天,桃李滿藏的葉靜雖已身患癌症,但回首往事她無怨無悔。

    援藏幹部李文,為了建設馬查拉煤礦,別去年近八旬、雙目失明的祖母和一對嗷嗷待哺的孿生子,在海拔5000多米的礦區一幹就是3年,解決了高原煤礦建設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

    望著“唐柳”,記者心想,這片綠色是無私奉獻的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澆灌出來的。年輕時代從台灣回到祖國大陸的盧耀曾,26年間足跡遍及西藏的山山水水,收集了成千上萬個土壤標本。他主持創建了西藏第一個農業土壤化驗室,撰寫了《西藏土壤分類學》,並把生命留給了高原。

    大昭寺前的“唐柳”又綠了。記者禁不住想起西郊烈士陵園里長眠的870多位烈士,他們為西藏和平解放和建設事業英勇獻身,因公殉職的阿裏地委書記孔繁森就長眠在此。

    拉薩的“唐柳”又綠了。在西藏和平解放50週年之際,人們可以看到內地支援西藏建設的一項項重點工程矗立在雪域高原之上,援藏幹部、科技人員的汗水已結出纍纍碩果。所有這些,不正是今天的人們在雪域高原種下的一棵又一棵“唐柳”嗎?新華社記者孫玉遐、羅布次仁

    

    新華社 2001年5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