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南雁蕩山風景區(圖)

老虎

    南雁蕩山位於平陽境內,距溫州市區87公里,離平陽城關32公里,總面積97.68平方公里,北部明王峰,上有泥塘沼澤,秋冬大雁在此棲息,且與北雁蕩山遙望相對,故名。風景區以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銀瀑、石塹為六大特色,有“浙南第一勝景”之稱。與北雁蕩山、中雁 蕩合稱雁蕩山風景名勝區,屬山嶽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

    景區山嶽由浙閩邊界的洞宮山山脈延伸而來,多在海拔500米以上,迂折蟠回,北部以明王峰為主峰,海拔1077米。九溪匯流,中貫溪灘,山水相映。分東西洞、順溪、東嶼、疇溪和石城5個景區,有67峰、24洞、13潭、8瀑、9石之勝。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7.9C。

    南雁開發始於唐代中期:盛于五代、兩宋。唐宗室李皋任溫州長史時,曾作《遊南雁蕩山》詩。《方輿勝覽》載:五代時高僧願齊“聞平陽明王峰頂有雁蕩,天晴則鐘梵相聞”,遂“杖錫尋訪,結茅其間”。吳越王錢氏“因建普照道場,盡以平陽一鄉之賦贍之。”北宋時建會文閣,後稱會文書院,南宋理學家朱熹曾來此講學,一時人文薈萃。據史料記載,人文景觀僅就古建築而言,就有13古剎、18庵、12院、3亭8堂、2洞2樓、1廟1壇。儒、釋、逍三教遺址四布,歷代摩崖石刻碑記林立。而聞名的順溪古居,畬鄉的獨特民俗,則更富地方特色。

    人云“北雁好峰,南雁好洞”,所謂好洞,僅以東西洞景區而言。其實從全景區總體分析,南雁溪流縱橫,灘潭四布是構成山明水秀的根本原因。故就自然景觀而言,溪灘、幽洞、奇峰、石塹、銀瀑、景岩可稱為“南雁六勝”,就人文景觀而言,這裡的儒教、佛教、道教匯集在東西洞一個景區裏,可你‘三教薈萃”。因此,“三教九溪”是南雁蕩山風景名勝特色的主要概括。

    ●九溪匯流南雁蕩山由於地質構造運動的作用,地形切割較深,山水衝泄、均勻分佈有九條溪:懷溪、郭溪、疇溪、順溪、青溪、岳溪、雁溪、蒲溪、碧溪。這九條溪流都處於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鰲江上游,並在風景區勝地——南雁鎮匯流向東,然後入東海。九溪如碧帶,另加規劃的王公湖、知音湖、龍湫湖、釣翁湖成面狀水景,正是“山因水活,水隨山轉”,“以山得勢、因水成景”。線面結合、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多數溪湖可乘竹筏、划船,為風景區生色增彩。

      ●“三教”薈萃始創于宋的會文書院屬儒教,觀音洞、雲祥寺屬佛教,仙姑洞、三台道院屬道教。“三教”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縮影,是傳統文化特色旅遊的重要內容。“三教”薈萃在一個景區,是非常罕見的。

     ●幽洞、奇峰、石塹、銀瀑、景岩具備南雁具備多種景觀地貌,有崩塌幽洞。如觀音洞、仙姑洞;有隆起的奇峰,如鐵嶂峰、畫眉峰、華表峰、東南屏障(錦屏峰);有因水流沿軟硬岩性相接和斷裂發育部位不斷侵蝕而形成的各種瀑布,如大龍湫、白雲瀑,有斷裂剝蝕的石塹,如石城街、一線天,兩仙對奕(醉翁岩)等天然雕塑60多處,呼以人名、物名、獸名、栩栩如生。

     ●風景建築與民居具有浙南閩北的獨特風格據史料記載,就建築而言,就有十三古剎、十八庵、十二院、三亭八堂、二祠二樓、一廟一壇。通過這次調查分析因這裡地處山區,以往交通不便,多風雨,於是能工巧匠輩出,就地取材,因村致用。建築多木構、石構、竹構,出檐深遠,除廟宇外,均用水、石、竹本色,素樸大方,如東門、山門古街、合鄉青街的半面街、順溪多進環廊庭院式民居等,連以梅嶺、蒲嶺、鳳嶺塊石嵌野草的古道,類型繁多的石橋、滿水壩,使這少許的人工環境與自然風景環境渾為一體。

     ●浙閩風情、畬漢混居有濃厚的浙閩民俗風情,區內大多數人講閩南方言,畬族漢族混居,到這裡旅遊,使人感受到清新的異族情調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 主管部門:浙江省平陽縣南雁蕩山風景旅遊管理局

    ●地址:浙江省平陽南雁鎮

    ●電話號碼:0577-3350098

    ●郵遞區號:325400

    中國網 2001年12月14日


假日旅遊資訊
寒假旅遊計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