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山記

何香久

    齊魯多名山,但人們列數齊魯名山,往往只推重泰山、嶗山,而忽略了另一座原本就該負有盛名的山———五蓮山。

    五蓮山在魯東南的五蓮縣,縣因山而得名。

    出城向東南行,沿途風光絕佳。雖然已是暮秋時候,但一路秋意,仍舊吵鬧得沸沸颺颺。夾路過了果園又是果園,一樹樹紅蘋果流光溢彩。很多果樹的葉子落盡了,只有紅紅的果子纍纍挂在枝頭,遠遠看上去像是誰點起了一樹樹精巧的小燈籠。從林間擠過來的風,也帶著誘人的果香。白墻紅瓦的農舍,就在這千紅萬綠的掩映之間。進山的路,被稱作“綠色長廊”,也算得上名符其實的一景。五蓮山風景區的林木種類和植物景觀之豐富,不亞於嶗山和泰山,其林木覆蓋率達百分之三十六,全縣植被覆蓋率差不多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竟然高出全國平均值數倍。

    登山時落了幾點雨,殘秋的味更足了。颯颯山風透出了涼意,微冷,卻令筋骨立時為之通泰。山雨洗過,滿山秋葉越發清新,紅葉似火,黃葉似金,綠葉蒼翠欲滴,三聲兩聲鳥鳴,也潤得清脆而悠長,不由得高聲驚嘆:好山!

    五蓮山原是與它比鄰的九仙山的一部分。九仙山漢代已定名,五蓮山本是九仙山的五垛峰。明萬曆三十年西蜀僧人明開在此挂錫,辟為煙霞道場,五蓮乃自成一山。舊志記載,這位明開和尚是在雲遊了全國名山大川之後選定了五蓮這塊風水寶地的。他在大悲峰下結茅而居,不久即赴京師,請朝廷敕賜山名,併為李皇太后治愈了目疾,神宗大悅,欽改五垛峰為五蓮山,發內帑千金,並派漢經廠提督張思忠護送詔書和藏經進山供奉,下詔周圍五十里歸本寺僧人駐守,又撥國庫五千金,敕建“護國萬壽光明寺”,歷時五載而完竣,從此五蓮山聲名日隆。

    拾階而上,從遠處撲進視野的那一幀山水長卷,漸次展開了它的細部。五蓮山最奇的是石,或因險怪稱,或以蒼潤秀,處處奇峰突兀,步步有景,令人目不暇接。騁目遠處的峰巒,皆為國畫山水中的“小斧劈”,這才悟出當年蘇東坡知密州時何以留下“奇秀不減雁蕩”的評語。這疊嶂重巒,這競秀群峰,果然如南天雁蕩之北移,如詩如畫,如夢如歌。蓮山二十八峰,皆如天工雕鏤。清代學者張侗曾把五蓮山與泰山、嶗山相媲美,謂“岱以崇隆顯,嶗以幽顯,五蓮以峭削顯”,一語道出了五蓮群峰大美的內涵。覆鐘峰狀如傾覆之鐘,又被一隻扶危定傾的大手牢牢扶住;大悲峰壁立千仞,雲霧若出其中;楞伽峰二石並峙,直插雲表;挂月峰飛岩覆雲,似見斜月橫眉;卓錫峰如群僧倚杖;聚笏峰如百笏簇集;白鶴峰鶴背傾危;玉燭峰巨燭燎空。五蓮峰是全山的主峰,五峰並峙,一脈相連,從遠處望如蓮花初放,五蓮山也由此而得名。攀登蓮峰時,天又下起了雨,煙雨空之中,五朵蓮花的瓣萼時隱時現,亦別有情趣。望海峰在光明寺東,一柱擎天,峰頂有望海樓,為清代所建,三層八角,青磚灰瓦,據載該樓原本五層,因遭雷擊減建為三層。是望海看日出的絕佳之處,登其上,東望黃海,晴天可見漁帆點點,如今趕上雨天,則一派嵐光,天和海渾然一色。望海亭南有石浪棚,係巨石相支成棚,其狀如清波涌起,浪卷濤飛,石上鐫有“石浪飛空”四個楷書大字,是清順治間諸城知縣程的墨跡,筆力遒勁。石棚內可容人直立。坐在棚內,聽松風喧嘩,雨擊石鼓,不由得心曠神怡,吟哦起曾隱居九仙山的清代詩人孫元宗的詩句:“石樓高眺海東門,員嶠方壺杳靄中。殘夜雞聲初日曙,盈盈一掬照鴻。”

    五蓮山峰奇,石更巧,僅山誌所記載的怪石,就有幾十處。遊程安排緊迫,不可能逐一覽勝,但入眼的亦堪嘆為觀止,蛤蟆石如一巨蛙,昂首欲躍,荷葉石如蓮葉出水,擎雨臨風。最奇特的五丈人石,高約二十余米,從西、南兩面看,其狀若身穿長衫、手扶竹筇的五位老翁,正從山林間走出,走在最前頭的那一位,挺身背手,其五官鬚眉,竟栩栩生動。望海峰西南麓陽坡上的“翁負婆石”,二石直立,前後相倚,其形極似一長髯老翁背負著他的老太婆在奮力登山,果真是形神兼備,惟妙惟肖。還有“對頭石”,也稱“羊化石”,二石彎曲相對,如羊,頭角崢嶸。海豹石,亦是二石相組成景,狀若海豹攜子,幼子緊緊偎傍著母親,親昵而充滿了風趣。“兔化石”,數石狀如玉兔嬉戲;“附耳石”,則兩石如二人附耳竊竊私語。種種奇石,無不狀如其名,顯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蓮山景致,奇峰、怪石、幽谷、深澗組成了一個有機體,而把它們連成一體的,是滿山遍野的奇卉異木、虬松翠柏。五蓮山是省級森林公園,植被資源之豐富,堪稱魯東南之最。山木以赤松為主,多見的還有銀杏、桃樹、芙蓉、刺槐等,一些稀有樹種,如杜仲、槭樹、槲樹、麻櫟、祜樹、厚樸、青檀、木犀、流蘇、樟樹、剛竹,也時有所見,令人稱奇不已。陪同遊山的五蓮縣政協文史委幹部鞠明連告訴我,五蓮風景區內,最負盛名的是野生杜鵑花,被稱為華北之最,品種多,花期長。五蓮山的朵朵青峽谷兩側,九仙山的靴石、黑牛場等地,是野生杜鵑集中的花場,每年五月一過,便進入了盛花期,杜鵑花滿山遍野開放,一天一地的姹紫嫣紅,一天一地的花潮花海,煞是壯觀。早在明清時代,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蓮山光明寺舉行香火會,周圍山民扶老攜幼,都來趕會賞花,稱為“賞花會”。如今的賞花會改為五月一日,據説第一屆辦會,遊客多達七八萬人。可惜我來不逢時,沒有趕上這盛景,但想像卻在眼前展開了一場鼎沸的花事。五蓮的同志索題,我在宣紙紀念冊上即興留詩:“五蓮杜鵑舊知名,萬殊機境隨信風。我來不是花開日,花在舊時紅處紅。”又題“為覓蓮蹤登蓮山,我來詩境強相關。煙霞可賒薜蘿夢,歸去須籌買山錢。”

    五蓮的同志邀我明年來蓮山看杜鵑,我欣然答應了。

     《中國旅遊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