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出行指南| 假日寶典| 假日特訊| 出境遊| 國內遊| 京郊遊| 自助遊| 線路推薦 | 景點推薦| 人在旅途
出行指南
天津國慶天氣預報
故宮國慶提前開放
節日狂購之京城商廈
水上游成為北京一景
大理臨客票價減半


山西黃河
壺口瀑布

假日寶典
出境旅遊幾點提醒
陜西景點票價指南
媒體旅遊投訴熱線
十一完美身材計劃書
禁攜刀具乘坐民航班機
單身旅行注意事項
旅遊如何安全又省錢
山地行走注意事項
各省質監所投訴電話
各省市旅遊投訴電話
南京觀景醉人眼(下)

    南京觀景之四:夫子廟的變遷

    來南京的人,不能不去夫子廟,從某種意義上説,這裡是南京的一個縮影。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仔細參觀了這裡,九百多年的中國歷史,濃縮在這座看似簡單的建築裏,怎能不讓人崇敬呢?

    夫子廟地處秦淮河畔,是南京著名的歷史古跡、旅遊景點和文化商業區。夫子廟又叫孔廟、文廟,是祭祀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們尊稱為孔夫子,其廟宇俗稱“夫子廟”,夫子廟作為封建士子崇拜的場所,大多與教育設施佈置在一起。

    據史書記載: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是宋景佑元年(西元1034年)從朝天宮遷來的,初為建康府學,元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學,後為應天府學,清改為縣學,咸豐年間毀於兵火,同治年間重建,抗戰中為日軍焚燬,現在的夫子廟是1983年重新修建的,包括孔廟、學宮和貢院三部分。

    雖然夫子廟今天不再是教育場所,像幾百年來一樣,卻仍是南京的一大旅遊景點,每年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遊客在此享受中國古老的文明。

    夫子廟廣場前的河就是著名的秦淮河,它是南京的母親河,孕育了早期的南京文明。廣場南有泮池、照壁。南岸的紅墻就是建於明萬曆年間(西元1575年)的大照壁,長110米,氣勢磅薄,為全國照壁之最,是整個夫子廟建築群的開始。遊人至此,憑欄小憩,觀覽秦淮秀色,不禁心曠神怡。

    泮池西是文德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據説萬曆年間有個姓周的太常寺少卿認為自嘉靖以來,南京少人中狀元,因為河破了風水,在河上修“文德橋以蓄文氣” ,第二年南京人焦竑中了狀元。因為橋向與子午線方向一致,每逢農曆11月15日子時左右,皓月當空,憑欄俯視,在橋的兩邊分別可看到橋影將河中明月分成兩個半月,被為“文德分月”。和照壁相對的是天下文樞坊,表明此處為天下文化中心,三門四柱,頗為壯觀。

    廟前廣場北面的石砌坊門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欞星門,六柱三門,中間橫楣刻有“欞星門”三字,意為“文星”,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欞星門後就是大成殿。記者看到殿中對聯寫著:“氣備四時興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體現了孔子“萬世師表”的光輝形象。大成殿外有東市、西市和東學、西學宮,就是封建時代培養人才的地方。

    出了大成殿,就來到了東面的江南貢院。貢院建於宋乾道四年(西元1168年),是專門用來考試的場所,可同時容納兩萬多名學生同時考試,為全國之最。過去人們把中舉、中狀元視作“跳龍門”。而實際上科舉制度是毒害知識分子的精神鴉片,有幾人能通過正當的科舉走上仕途呢?故有“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之説。這裡見證了中國封建科舉制度的興衰。民國以後,廢除科舉,江南貢院作為歷史古跡保存下來。

    夫子廟歷史悠久,交通便利,自古就是有名的佳麗之地和名士聚居地。夫子廟除了自身建築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民風民俗、特色市場和風味小吃。東西二市以其豐富的工藝美術品、古玩、字畫和其他文化用品顯出其文化的商業價值,成為著名的文化商業區。

    南京觀景之五:真假“雨花石”

    早就想買一塊雨花石了,今天終於如願。來到古都南京,便去逛雨花石市場。

    逛過了眾多的市場,左挑右挑,終於買了一塊“海底風光”雨花石。而一位雨花石專家朋友卻告訴我所得不是真的雨花石。我不禁茫然,買到這塊所謂的雨花石是我的不幸呢,還是雨花石之幸呢?

    專家説,雨花石一般是指尺幅在10釐米以下有觀賞價值的卵石,其主要品種是瑪瑙。在中國眾多的玉石寶藏中,雨花石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和其他玉石相比,雨花石具有天趣的獨特之美,不經過任何雕師,貴在自然。雨花石具有色彩豐富的圖案,蘊含著詩情畫意般的藝術境界。

    關於雨花石的形成,據説是南朝梁代高僧雲光法師在雨花臺講經,説到微妙之處,感動神靈,花落如雨,化作五彩石子,這就是雨花石。專家認為,雨花石的形成與地質、礦産、古生物等有關,是經過複雜的地質運動形成的。

    欣賞雨花石與美學、文學、哲學、歷史、繪畫等有密切的聯繫。知識面越寬廣,聯想越豐富,越能在這部天書中發現廬山真面目。雨花石的精品是藏石家夢寐以求的瑰寶,從古至今,人們石、賞石、藏石,形成了獨特的雨花石文化。

    據説,蘇東坡喜愛賞石和《怪石供》一書開創了宋代以來的賞石之風,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這裡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出産于南京的“天賜國寶”雨花石晶瑩如玉,圖像天成,引起了文人雅士的矚目。文人們賞石寫石,並出現了雨花石交易,掀起了第一次雨花石文化熱。民國時期,雨花石的收藏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出現了有關雨花石的總結性的論著,標誌著這一時期雨花石文化形態的成熟和完善。詩人趙愷寫到:不是雨,不是花,你是有形的音樂,無形的詩歌,流動的繪畫,靜止的戲劇……

    南京觀景之六:中山陵的祈盼

    來到南京,不能不去憑吊中山陵。中山陵是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於南京東面著名的鍾山風景區。

    鍾山又稱金陵山,因楚威王在此設金陵邑而得名。鍾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海拔449米,曾歷經滄海桑田之變。遠遠望去,仿佛一條飛動的巨龍,“鍾山龍蟠”形象地概括了鍾山的磅薄氣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又曾是佛教勝地,名勝古跡比較集中,梅花山、靈谷寺,明孝陵等點綴期間。

    導遊説,中山陵的建造是南京建築史上的大事,為迎接孫中山的靈柩,南京修築了第一條柏油馬路,翻建了明代城門朝陽門並改名為中山門。

    坐上汽車,向東駛出中山門,沿陵園路行駛就到了陵前半月形的廣場,拾級而上,是一座沖天式大牌坊。坊額中間兩個閃光大字:“博愛”,這正是孫中山先生一生的寫照。由“博愛坊”向前走,是一段長480米的墓道,墓道的盡頭是平臺。整個陵墓平面為“木鐸”形(鐸是大鈴鐺,古代用來宣佈政教法令和戰爭令的),讓人不禁想起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記者看到,來自各地的遊人在此合影留念,評古論今。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裡視野開闊,氣象雄偉。據説,早在1912年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住持和尚就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雖然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呆的時間不長,但他選擇南京鍾山,有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之意。

    站在中山陵上,背倚巍巍鍾山,耳聽陣陣松濤,感受著偉人的浩然正氣與大自然同在。放目遠眺,南京城高樓渺渺,一片綠海。如今的鍾山風景區種植了各種各樣的樹木,到處風和日麗,空氣清新。

    孫中山1866年出生於廣東香山縣,少有大志,于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三民主義” 學説,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5年在北京逝世。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鬥,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採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偉大的歷史功勳,得到了中外人士的廣泛頌揚。

    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一週年的1926年3月12日舉行了中山陵奠基典禮,由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並主持建造,1929年春竣工。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從北京運到南京,于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從此孫中山先生就長眠於此。

    

     新華社 2001年8月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