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9月1日,第1個中國旅行團抵達歐洲

9月1日,由60位中國遊客組成的第一支旅行團將抵達歐洲,開始他們的歐洲之旅。這是自今年初中歐簽署《關於歐盟成為中國遊客旅遊目的地、允許旅行團前往第三國的雙邊協定》(《中歐旅遊目的地協定》)以來,首批來歐洲旅遊觀光的國內旅行團

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歐洲,近年來成為越來越多中國遊客嚮往的目的地。經過數月的籌備,由中國國旅、中旅、中青旅等6家旅行社聯合組成的首批歐洲旅行團,將於9月1日到達歐洲。有關業內人士透露,儘管首批旅行團人數不多,但卻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

從目前情況看,赴歐旅行團的行情非常火爆。預計今後一段時間,赴歐旅行團的數量將會“飛速增長”。

“歐洲之都”期待中國遊客

當記者採訪比利時國家旅遊局的奈爾·德盧茲女士時,她那認真和細緻的工作態度讓記者很是感動。她為接受採訪所做的準備工作,甚至比記者準備的還要充分和細緻。

奈爾面前的桌子上,放著厚厚一疊有關到比利時的中國遊客的資料,這是她事先從比利時統計局以及旅遊局收集到的。“你看,這是從1997年到2003年比利時接待的中國遊客人數的數據。”奈爾從那堆資料中選出一張耐心地對記者解釋,“這裡的‘遊客人數’指的是在比利時停留時間超過一天、並在比利時住宿的遊客,不包括那些在比利時過境旅遊的中國遊客。”

記者從這張表上看到,1997年比利時接待的中國遊客為7.5萬人,到2003年達到13.5萬人,幾乎翻了一番。在奈爾女士的資料中,還有許多分門別類的有關中國遊客的資訊,比如中國遊客在比利時增長的曲線圖、按年份和按月份分類的中國遊客來比數量曲線圖、按季節分類曲線圖等等。區區3萬平方公里、人口僅1000萬的比利時,居然對中國遊客有如此詳盡的研究,足見比利時對中國遊客的重視程度。

近幾年來,隨著歐盟實力的不斷增強,歐(盟)中關係的日益緊密,不少中國遊人已經開始注意到作為“歐洲之都”的布魯塞爾(歐盟總部所在地)。“小尿童”、“大廣場”、“原子球”等布魯塞爾著名景點,對於許多中國遊客來説已經耳熟能詳。

“中歐簽訂的旅遊目的地協定,為中國旅行團在12個申根國家自由活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奈爾女士説,“在目前為中國旅行團專門設計的‘歐洲9國14日遊’,以及原有的‘5國12日遊’、‘7國18日遊’等路線中,布魯塞爾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站。”她説,布魯塞爾雖小,但也有優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布魯塞爾地處西歐中心,從布魯塞爾出發,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走,兩個小時之內可分別到達德國、英國、法國、荷蘭這些西歐最重要的旅遊國家。

“歐洲遊”市場前景看好

《中歐旅遊目的地協定》馬上就要開始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對於中國遊客首次“進軍”歐洲,中歐旅遊業內人士也就此加強了研討和交流。

8月30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戴斌教授從北京趕到布魯塞爾,他要參加“歐中酒店管理專家委員會”在這裡舉辦的首屆“歐洲—中國酒店(旅遊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

戴教授也是中國星級飯店評定標準的執筆人,對中國旅遊業有著較為全面的了解。在此次發展論壇上,他事先就把他的演講內容給記者“透了底”。

“旅遊業的對外開放,是從1988年開始的。”談起中國的出境旅遊,戴教授如數家珍,“當時的出境遊以港、澳為試點,但主要以探親為主,處於最初的萌芽試點階段。”

1993年,中國出境遊的範圍開始擴大到東南亞地區。1998年中國出臺的《中國公民旅遊出境管理辦法》,標誌著中國出境遊的正式開放,不過當時旅遊簽證還限制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運作,以東南亞為主的“近程出境遊”逐漸走向成熟。

2002年,中國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首次達到1000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公民的旅遊支付能力有很大的增強;而且,由於“近程出境遊”的示範作用,經歷了10多年的出境遊開始出現新的特點。首先,“近程出境遊”逐漸向“中、遠端出境遊”發展,歐、美、非等目的地對中國旅客的吸引力增強,中國遊客對跨洲際旅遊的選擇意願變強。其次,中國旅遊政策不斷發展,與中國簽訂“旅遊目的地協議”(ADS)的國家和地區達到72個,正式操作的是32個,中國遊客的選擇範圍變寬了。

戴教授説,一直以來,歐洲與中國沒有正式的ADS協議,中歐之間缺乏正式的旅遊通道,中國人去歐洲旅遊的意願被人為地抑制住了。不過,事情總是這樣的,越是被抑制的東西,吸引力就越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歐洲對中國遊客的吸引力。

戴教授透露,從1988年中國開通出境遊到2000年的12年內,中國出境遊客才共計1000萬;但此後僅用了3年時間,中國出境遊客就實現了第二個1000萬,出境遊客總數達到2022萬。

如何培養“大國旅遊者心態”

許多人知道,在巴黎聖母院的如織遊人中,經常會聽到“老張”、“老王”這樣的大呼小叫,破壞著歐洲教堂的“神聖”氣氛,也破壞著中國遊客的形象。類似的情形在歐洲許多其他景點也不少見。有人對這種“劣根性”嗤之以鼻,也有人認為中國人有“自己的”習慣。

戴教授指出,這個問題是國內爭論較多的一個問題。其實,國人的這些習慣也不能完全稱之為“劣根性”。中國人喜歡扎堆、熱鬧,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換了一種文化環境,就應該入鄉隨俗。比如餐桌上的勸酒、划拳等現象,在國內一些中餐館沒什麼,但到了歐洲的餐館,這個習慣就得改一改了。

他説,中國遊客出境遊,不論走到哪,不卑不亢應該是一個基本的態度,要有“大國旅遊者”的心態,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旅遊目的地。不能因為到了發達國家就畏畏縮縮,覺得別人怎麼做都是對的;也不要因為自己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就缺乏對當地人的尊重。

戴教授還強調,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中國遊客應該遵守歐洲當地的法律,尊重當地的倫理和生活習慣。比如在西方人眼中很神聖的教堂裏,一定不能高聲喧嘩。再比如歐洲人對女士的尊重,對衛生習慣的講究,中國遊客也應該適應。

另外,戴教授也想對西方的旅遊業界提出一些希望。他認為,歐洲當地人應該對中國遊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只看到負面的東西。歐洲當地人對中國遊客也應該持有一個平等的心態,這是歐洲旅遊業面對中國遊客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楊麗明

《中國青年報》2004年9月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