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元左右歐洲遊成為中國多數遊客經濟底線

國家旅遊局與歐洲共同體雖然簽署了旅遊《諒解備忘錄》,但並不意味著擺放在我們面前的是可以享用不完的豐盛的歐式大餐。

在一項對中國遊客的“最想去的旅遊目的地”調查中,“歐洲”無可匹敵名列第一。但是,有市場並不等於産品就一定會旺銷。電漿電視機雖然遠比顯像管電視機優越,但受制于昂貴的銷售價格,在實際的市場銷量中卻相差很遠。

中國出境旅遊市場的連年興旺,往往會使人們産生這樣的錯覺,就是多數百姓家庭已經達到了物質的極大豐富。中國公民出境遊的高速發展,與國內同時期GDP的發展相比,不免有些錯位。隱于其間的虛熱成分,其實與人們的攀比心理作祟多有關聯。現實經濟往往會成為抑制旅行社躁動的杠桿。

如果僅僅是依照中國的人口基數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與現實的差距就會凸現。當年新加坡開放後,憂慮就曾在新加坡人的心頭縈繞:中國大陸那麼多人,會不會把新加坡撐破了?日後的新加坡為招徠中國遊客不得不年復一年加大廣告力度的事實,告訴了新加坡人原來的想法是怎樣的杞人憂天。埃及、土耳其、印度、尼泊爾等相繼開放後,這些國家的旅遊局熱情高漲,也多是來自於對中國人口基數的閉門遐想。而其後的結果,則讓他們的旅遊官員摸不著頭腦:開放後來訪的中國遊客始終保持在一個低溫的水準,數量並沒有出現一個類似幹細胞成長的裂變激增。

由於中國與歐洲10個小時的飛行距離以及較高的地面接待費用,按照正常規律,歐洲旅遊的價格理應在1萬元左右。這樣的價格情形,已經是現在中國絕大多數遊客的經濟承受底線。

縱觀近些年中國出境遊市場的火爆,多集中在千元單位價格的線路上。三千元左右的泰國遊、南韓遊最火,五六千元的新馬遊次之。當標價一萬多元的澳洲遊上市後,已經使旅行社感到了客源匱乏的尷尬。

價格是一隻看不見的大手,如果對此因素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則旅行社歐遊産品策略必然模糊。歐洲遊與業已世俗化的大眾出國遊線路産品,應當有明顯的區別,它所針對的應該是社會中等以上收入的消費群體。

《重慶晚報》2004年2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