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歌,青碧秀美是碧山

西元754年,54歲的李白來到了黃山,在黃山及周邊地區的青山綠水間徜徉徘徊,顧盼流連。

在太平他以白鷴自詡:“白鷴白勝雪,白雪恥容顏。”

在黃山他“攀岩歷萬重”、“渴飲丹砂井”。

在歙縣他尋訪與他惺惺相惜的“靜夜玩明月”,“沽酒日西歸”的許宣平。

在黟縣桃花源,他“磨盡石墨嶺,潯陽釣赤魚”。

在涇縣,他與越國公汪華的後代汪倫難捨難分,寫出了那首著名的《贈汪倫》。

在貴池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寫下了《秋浦歌》16首。

然而這位酒仙一時疏忽,給今日黃山留下了一個小小的“碧山”之疑。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我願得此鳥(白鷴),玩之坐碧山。”

目前黃山東西兩邊兩處名為“碧山”的地方:黟縣的碧山鄉和太平羅村之側的山巒。這兩處都是山清水秀,有“玉潭琪樹”,適合白鷴生活的環境。哪一處才是李白賞玩流連的“碧山”?

黟縣碧山山高田廣,阡陌如繡,白墻黑瓦,鱗次櫛比,可遊處頗多;這裡僅祠堂就有36座。碧山村中有一叫“耕讀園”的私塾。園中幾列碧綠的菜畦,一圈藤蔓的院墻。園中池塘清澈,遊魚嬉戲,蛙跳蟬鳴,給呆板的聖賢書平添上幾縷野趣,而利用水光波映改善課室的採光效果,不能不説是古黟人的一個創造。

碧山村中還有一座建於南宋的“培筠園”。那時徽商尚未萌芽,在寸土寸金的古徽州建這座松青竹翠、塘清泉瀉、山秀洞幽的園林,其意何在?那是主人在那君昏臣姦,江河日下的年代裏為自己營造一處潔身自好之所。“培筠,培筠”,培養出的將是翠竹一般的清正廉潔、高風亮節、寧折不曲的情操。

在這裡隨意一走,便使人思古之緒漫長,路旁田邊,俯身隨手便是印有“道光”、“咸豐”字樣的青瓷殘片。滄海桑田,由是可見。

黃山之東潭家橋鎮羅村的碧山,較之黟縣的碧山是一種玲瓏袖珍之感。

在村中胡暉老屋前那唐時的幾根花崗岩拴馬柱前一站,第一感覺便是:這羅村的“羅”字,並非羅姓羅家村之意,而是圍繞、環抱、環拱的意思。

民謠雲:羅村像個盆,出門就爬嶺;不是葛藤絆了腳,就是芭茅割了頸。

村頭溪上一橋如月,藤蘿曼舞,古色古香。橋名猩紅奪目,令人霍然一驚——“綠柳橋”。似曾相識,相見恨晚———曾多次在多處資料中見過,並知道橋頭曾有一座涼亭。亭名“問余”,取李白“問余何事棲碧山”詩前兩個字。還知道亭柱的楹聯上為“綠柳橋邊山境”,下為“青蓮馬上詩機”。意思是説有那麼一年,這碧山上秋天的紅葉曾點燃起李白的創作激情。

從地理分析,這兩處碧山正好處在黃山東西的一條軸線上。這條軸線向兩端延伸,便是宣城、秋浦。若再以黃山為圓心畫一個圈,便不難發現,這一帶正好是754年前後李白的活動範圍。

兩處碧山各具秀色,各領風騷。黟縣碧山是大家閨秀,太平碧山如小家碧玉,均是李白流連忘返的凈美之地。

另外,翻開唐詩,我們不難發現,“碧山”這個詞,李白的使用頻率極高。

“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這裡是指江西廬山。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這裡是指四川峨眉山。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這裡是指陜西終南山。

“千岩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這是指江蘇北固山。

可見,李白的“碧山”是青碧秀美,清純凈潔之地的意思。因此黃山的“碧山”之爭議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這兩處“碧山”都是極具旅遊開發價值的。不信?你來看看。(戴耕玖)

《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