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阿爾卑斯號角,不好吹

瑞士民間傳統樂器阿爾卑斯號角,被視為瑞士的靈魂。由於特有的聯邦體制,瑞士人的“國家觀念”並不強,但在任何地方只要一聽到阿爾卑斯號角聲,瑞士人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便油然而生。著名的號角製造商日拉爾·波特先生形象地説:“瑞士人的血管裏流淌著阿爾卑斯號角的音符。”

原為呼喚牲畜的工具

阿爾卑斯號角短小的20釐米,長的達47米。普通的阿爾卑斯號角長約3.5米,重3公斤,是用杉木做成的吹奏樂器,狀似西藏喇嘛吹的法號。

阿爾卑斯號角的起源已無從考證,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于1555年。那時,阿爾卑斯號角不僅是鄉野山民自娛自樂的簡易樂器,還可以用來召喚牧群和傳遞資訊。據説,借助山風之力,阿爾卑斯號角聲能傳出10公里遠。

1805年,因斯布嫩鎮舉辦了第一屆瑞士聯邦阿爾卑斯號角比賽。此後,吹號風俗流傳開來。1880年,阿爾卑斯號角的製作工藝和形狀才固定下來。

如何製作阿爾卑斯號角

在瑞士,只有少數人掌握製作阿爾卑斯號角的技術。

製作一支阿爾卑斯號角需要80個小時。一支普通的號角售價為3000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約合6元人民幣)。製作阿爾卑斯號角的關鍵是要選擇上好的杉木。

工匠先將杉木剖成兩半,將其內部挖成壁厚為3毫米—7毫米的槽,再用膠把劈開的杉木粘合起來並用白藤條、竹片或柳皮加以固定,然後用木圈給號角底部受音最強的部分加固,最後安裝木架支撐。為了美觀,號角上還印有雪絨花和動植物圖案。吹奏時,號角插上黃楊木、橄欖木或核桃木做的號嘴。

阿爾卑斯號角內部一通到底,不像其他吹奏器可以利用孔改變音符,因此,吹此號時有些音符吹不出來或者比較難吹。

阿爾卑斯號角發源於鄉村,所以吹奏號角時人們要穿當地的民族服裝。比如,在弗裏堡州格呂耶爾地區,男號手要頭戴繡花小帽,身穿前襟繡有阿爾卑斯山花的深灰色粗布衣褲,斜挎牛皮包;女號手要身穿白色襯衫,外套無袖藍色長裙,腰纏圍裙。有趣的是,只有來自山區的男號手才挎牛皮包,平原農民不挎包。據説,牛皮包是牧民上山時必備的家什。包上挂著一個牛角做的小碗,包內放著鹽和牛筋細繩。小碗內盛放著牧民擠奶時潤滑手指用的奶油,細繩拴在牛尾巴上驅趕蒼蠅。

4000名吹奏者

1910年,瑞士聯邦變嗓山歌協會成立的時候,人們只找到一位阿爾卑斯號角吹奏者。現在,在所有瑞士的傳統節日,人們都能聽到阿爾卑斯號角聲。《阿爾卑斯玫瑰》、《呂斯蒂拉伯》、《弗裏堡2002》等都是有名的阿爾卑斯號角曲目,受到人們喜愛。

阿爾卑斯號角能進行獨奏、二重奏、三重奏和合奏,還可以與交響樂團同臺獻藝。現在,阿爾卑斯號角走出大山,到世界各國巡迴演出。今年在瓦萊州南達鎮舉行的阿爾卑斯號角比賽,吸引了來自法國、德國和美國的參賽者。此外,瑞士每3年舉行一次聯邦阿爾卑斯號角比賽,每屆都有千余人參加。

據統計,瑞士登記在冊的號手達4000多人,大部分人都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是業餘愛好者。他們當中有20歲左右的年輕人,還有不少超過70歲的老人。像格萊克先生,他在銀行工作40多年,20年前開始吹號角,去年在阿爾卑斯號角比賽中獲得獨奏第二名,得到的獎品是價值3000瑞士法郎的阿爾卑斯號角。格萊克先生給我他的名片,上面沒有印“銀行家”的頭銜,而是寫著“阿爾卑斯號角格裏永三人組”成員。(劉軍/文並攝)

    《環球時報》


[異域]湖光山色盧塞恩
瑞士雪山拍攝完全攻略
瑞士特色旅遊自助功能表
攝影者的天堂之瑞士
[旅途]日內瓦的斷椅
組圖:瑞士,不一樣的風情
[旅途]瑞士最奢華的採爾馬特
瑞士全景旅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