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縴夫的藝術和庸俗
文/恩萌

    為歷史上一個獨特的群體,有很多有關縴夫的記載,同時很多的藝術形式也與縴夫有關。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列賓的畫——《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以及伏爾加河船夫曲,其實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藝術形式和趣聞軼事都與縴夫有關,只是很難見諸書面,或因為縴夫本身的漸行漸遠,而被人們淡忘了。有一種名為“三跳”的説唱藝術,據説就是隋朝的縴夫發明的。 當時隋煬帝暴政,為拉動彩船,曾動用成千上萬的縴夫。縴夫們因受不了他的暴行,在船走到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區時,紛紛逃走。縴夫逃出去後,因為要活命,就把竹纖板截作三塊,敲這個去賣唱過日子,後來逐步發展起來,變成了唱通俗小説。但是現在這種藝術形式已經幾乎絕跡了。

    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居住區都可看到彩龍船活動,據説這來源於長江的縴夫生活。彩龍船用竹子扎成,外披綠色或藍色綢布,下邊拖地,意為綠色河水。拔彩龍船一般要有5-7人參加,分別為彩蓮女、縴夫、艄公和槳手。大家敲鑼打鼓,彩蓮女提船,縴夫在前拉縴,艄公在後搖擺船尾,槳手齊劃木槳,喊著“吆喝”到家家戶戶門前唱祝福歌。如果縴夫的祝福歌博得主人喜歡,主人便放鞭炮“接龍送龍”,有時還給紅包。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哎……”《黃河船夫曲》和《黃河大合唱》都是人們熟知的歌曲,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兩首歌曲都和黃河上的艄公有關。

    生活在黃河上的船工,艱辛、無畏地勞作在船上,偶遇風平浪靜時,同船或者幾隻船的船工之間,便會唱起——《黃河船夫曲》。它有別於長江或其他流域的歌曲,透著黃河的寬闊深廣,感覺遼闊而開朗。

    黃河也有狂野險惡的一面,此時,船工艄公們所喊的就是雄渾的渡河號子。渡河時,領頭艄公一聲吆喝,船工們隨著號子一起發力,把船從岸邊推入河中,再翻身上船。艄公又一聲令下:“開喲……”船工們齊聲應和道:“劃喲……”即有節奏地奮力搖槳,開始與激流搏擊。1939年,原抗敵演劇三隊的張光年親歷了艄公號子,激情之下,他寫了長詩《黃河吟》。後來冼星海拿著張光年修改過的歌詞,僅用了六天,就譜成了雄壯激昂的《黃河大合唱》。

    《帝鑒圖説》是皇室用來給王孫貴族們學習的圖冊。其中有一幅名為“狂愚覆轍,遊幸江都”的圖,畫有大量的縴夫。圖畫敘説的是隋煬帝巡遊江都的事情。隋煬帝乘坐金玉和檀木雕飾的華舟,拉船的縴夫就有8萬多人。圖中拉船的縴夫躬著身,吃力的挽拉,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縴夫們牛馬不如的生活。

    有關縴夫的,並不全是藝術的寫真,很多人都將縴夫的生活庸俗化、歪曲化了。

    在秭歸旅遊,有兩個特別的項目。一是聽那首著名的《縴夫的愛》。《縴夫的愛》曾經唱遍大江南北,但是它所描述的縴夫生活是脫離現實的,這首歌以及它的演唱者也因此招致了眾多的批判。但更俗不可耐的是,現在它又成了一些人斂財的工具。

    二是看縴夫隊。每人需花50元人民幣。在長江支流一個石灣,石灘上有十來個精壯漢子等著。遊客準備就緒後,導遊用方言對漢子們一聲令下:“喂!” 石灘上的十多個縴夫便二話不説,在半分鐘之內脫光所有衣服,只餘下已污穢破爛、不堪入目的內褲。湖北省巴東縣神農溪也還保留著獨特的裸體縴夫拉縴景觀。但這些縴夫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縴夫了,他們從事的工作已經變質了,所以很多人遺憾地將他們稱為“道具”。

    在解放前,確實有不少裸體的縴夫,一是因為太窮,沒有衣服穿;二是總出水進水,衣服粘在皮膚上,容易將皮膚磨破。在冬天的時候,也有不少縴夫裸著。為了防止皮膚被凍裂,他們要在身上抹上動物油。

    《華夏人文地理》2003年7月號


三峽縴夫之艱辛生活
三峽縴夫之長江號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