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蒙古隨筆蒙古包

    蒙古包是遊牧民族特有的居住模式。它伴隨著蒙古一代代的草原牧民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從遙遠的昨天走到今天。

    蒙古包是漢語借用滿語“MONGGO BOO”的稱謂得來,蒙古語中稱作“格爾”,意為“家”、“房子”。

    目前,蒙古有45.2%的家庭生活在牧區,他們均居住在蒙古包內。而在城市裏,也有不少家庭依然居住在蒙古包中。對於祖祖輩輩住慣了蒙古包的牧民來説,即使進了城,有了現代化的住宅樓,他們對蒙古包還是難以捨棄。在首都烏蘭巴托周圍的山坡上,在市內樓房之間的空地上到處可見星羅棋佈的蒙古包。

    烏蘭巴托市中心的蒙古國家宮內院裏,有一個漂亮的大型蒙古包,這就是蒙古國家禮儀宮。蒙古總統就是在這個蒙古民族傳統的“宮殿”裏同到訪的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進行禮節性的會見。

    蒙古包具有濃郁的草原遊牧民族文化特怔。蒙古高原地處內陸,氣候寒冷、乾燥、多變,牲畜對氣候和草場的依賴性促使牧民一年數次地逐水草而居,有時甚至距離很遠。易建易拆、冬暖夏涼正是蒙古包為適應遊牧經濟的特點和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所具備的特性。冬季,蒙古包搭建在向陽背坡處,以避風雪;夏季則搭建在視野開闊、涼爽通風處,以防暑熱。

    蒙古包由木門、氈子作的圓形圍壁、柳木椽子和圓形木製天窗四部分組成。兩三個人可以在一兩個小時內就搭建或拆除一個蒙古包。蒙古包建築的構造形式體現了遊牧人的智慧,幾十根搭房頂的柳木椽子和圓頂上開的天窗一起構成了整個骨架造型,骨架之間則用皮繩和鬃繩連結。

    蒙古包的門一律朝南開,內部的擺設有一定次序:中央放置爐灶,北邊擺放主人的床,東邊是女孩子的床,西邊是男孩子的床。一般在主人的床前,即爐灶的北邊,東西方向擺放一張約50釐米高的長方形木桌,桌前放有木製方凳。客人進包後須向西並沿著男孩子的床邊(即順時針方向)走到桌前,面南而坐,其位置應在木桌南北中心線的西側,東側是主人之位。客人離開時也須按順時針方向走出蒙古包。這是自古以來約定俗成的規矩和禮節。

    蒙古包是蒙古人家庭的重要象徵,一個蒙古包就是一個家。有一首民歌這樣描寫蒙古包:“因為倣照藍天的樣子,才是圓圓的包頂。由於倣照白雲的顏色,才用潔白的羊毛製成。這就是穹廬,我們蒙古人的家庭;因為倣照蒼天的形體,天窗才是太陽的象徵。由於倣造天體的星座,圍壁才是月亮的圓形。這就是穹廬,我們蒙古人的家庭。”(呂國棟)

     新華網


[旅途]蒙古隨筆美麗的烏蘭巴托
[旅途]蒙古人做事不著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