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陜西韓城市兩座司馬遷祠的由來


    在歷史文化名城、司馬遷故里陜西省韓城市,有“漢太史司馬遷祠” 和“漢太史遺祠”兩座司馬遷祠。這兩座祠廟相隔僅3.5公里,均座落在韓城。為何這麼近距離會有兩座“司馬遷祠”呢?這裡有許多古老的傳説。

    相傳,司馬遷秉筆直書,真實地記錄歷史,自然會觸及封建統治者的禁忌和敵意,後因李陵一案而受“武帝怒而削之”。司馬遷“太史官”被削職後而入獄。先判死刑,後改判宮刑(閹割)。消息傳出後,司馬家族怕株滅九族,連夜由族長司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議,決定改姓和遷居。長門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次門在“司”字旁加一豎,改姓“同”。逃往荒無人煙的巍山老牛坡下,村名定為“續村”,表示“高門之續”。後又擔心被官家識破,取同音字為“徐村”。“徐”,又有“余村雙人” 寓意,暗指司馬遷有兩個兒子:即長門司馬臨,次子司馬觀,説明司馬氏家庭後繼有人。

    司馬遷父子都是西漢太史官,後裔逃匿“徐村”後為祭祀祖宗司馬遷,合族興建了“漢太史遺祠”,並教育後代若有官家追問,就説是祭祀司馬淡的(司馬遷的父親)。這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傳説。

    如今的“漢太史遺祠”依然完好的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該遺祠座西面東,東西長42.50米,南北寬15.30米。山門、單檐硬山頂,抬梁分心式建築。門額木刻“漢太史遺祠”五個大字。祠外山門有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新建碑樓並圍墻記》,闡述了同、馮世傳司馬、避亂居嵩陽改姓後返歸故里徙居徐村和“同馮不分,馮同不婚”的故事。

    漢太史司馬遷祠,始建於西晉永嘉四年(西元310),據《韓城縣誌》記載“太史公傳”雲:“遷卒葬高門東南八里嶺上,東望黃河,一丘巋然”。北魏著名地理説家酈道元在《水經著.河水篇》中亦記載:“陶渠水(即芝水)夏陽故城東南,有司馬子長墓址。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太史公自敘曰:遷生龍門,是其墳墟所在矣。”此處“太史祠”是由殷濟首建,他的功德倍受司馬後裔敬仰。後世為紀念殷濟的功德,有碑為證:“魏山蒼蒼,河水泱泱。殷公體風,山高水長。”

    漢太史司馬遷祠在宋、元、明、清均有修繕。祠中山門、寢殿、塑像均為北宋時的韓城縣令伊陽倡導修建。祠內共有九十九級臺階,古人認為“九,數之極也”。太史祠建於九十九級臺階之上,象徵著司馬遷在中國歷史上的崇高地位。再加上山門之睛“高山仰止”牌匾更是畫龍點睛。

    相傳農曆二月初八是司馬遷生日,但歷代帝王多不許祭祀司馬遷。清康熙七年,韓城知縣翟世琪,仰慕太史公道德文章。他重修太史祠後,與司馬後裔鄉賢商定:立了太史祠廟會,會期為二月初八、初九兩天。並在芝川逢九立集,以九寓久,以永久紀念“史聖”司馬遷。

    數百年來,每逢清明節,司馬後裔的徐村、華池及周邊的同、馮、馬姓人,全村出動,在民間嗩吶樂隊吹奏下,列隊上祠,祭掃司馬遷祠墓。而後,芝川鎮八社也齊上祠祭祀。特別是明、清兩朝代,還立了“太史賽”。“鑼鼓上廟”人山人海,甚為壯觀。前來上廟的女青年人人折一小枝迎春花,拜史聖後,插在司馬遷墓上,以示對司馬遷的敬意。男青年離祠時,折一小朵柏葉帶回家中,插在筆筒中,寓意受到史聖蔭育後能成名成家!

    如今的兩座祠廟均為我國著名的旅遊景區。“漢太史遺祠”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漢太史司馬遷祠墓”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有國內外學者、遊客數十萬人前來瞻仰、觀光。

    

     新華社 2001年5月1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