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旅遊紀念品應張揚“個性”


     外出旅遊,在閒身怡心,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隨心所欲選取一些紀念品本是旅遊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當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有時間和經濟實力多處踏訪風景名勝時,煩惱卻隨之而來——多數風景區“千人一面”的旅遊紀念品讓人大傷腦筋。

    “在泰山的和在黃山的紀念品大體一樣,在大連和和在青島海邊的紀念品也相倣”,長春市酷受旅遊李女士很無奈地説:“乾脆,以後要是在旅遊區找不到有特點的紀念品,我寧可不買。”

    凡是名山峻嶺,無非石玩、玉綴、微型碑刻;凡是舊寺古剎,無非念珠、佛雕、護身符;凡是海港湖畔,無非貝殼、珍珠、帆船模型……熱衷旅遊同時又是旅遊紀念品收集愛好者的范志斌每到一地,就傾盡全力搜尋當地獨特 旅遊紀念品,他説:“由於多數風景名勝的旅遊紀念品相似甚至雷同,我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只求找到一些有當地風景名勝文字或圖樣標識的紀念品對付一下。”然而,更讓人頭疼的是,許多景點紀念品連甚至沒有丁點標識,范志斌説:“回家後,要不及時分門別類,不小心把它們混作一團,就很難再‘追根溯源’了”。

    長春市的王先生到河北省旅遊,他兒子唯一要求是讓父親帶回一個趙州橋的模型。王先生既踏上了這座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也仰望了石拱橋設計者李春的雕像,但令王先生失望的是,兒子在課本上看過、讀過的趙州橋,根本就沒有模型可尋。

    其實,突出當地旅遊紀念品的“個性”並不難,當地珍稀動物的卡通造型,名勝建築的倣真模型,當地旅遊紀念品使用統一的商品標識……這都能使“這一個”區別於 “那一些”,而回避“克隆”、“千人一面”之嫌。

    有關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多數風景名勝都在致力於挖潛式的開發、開放,但大多重“土木”、輕“玩偶”,他們可以不惜鉅資使一條條道路平坦起來,一座座賓館修建起來,一根根索道斜拉起來,卻捨不得用少量資金開發景區獨特旅遊産品。且不説張揚著“個性”的旅遊産品本身就可以創收,它們被遊客買走,隨遊客遠播世界各地,還使紀念品成為當地的“活動名片”。

    據悉,部分景區經營、管理者已意識到這旅遊紀念品這張“活名片”的特殊價值。在一些國外風景名勝區,當遊客一進入景區,就有免費的旅遊紀念品遞到遊客手上,當這些“僅産此地”的紀念品一經被挂在脖頸上,或者被拴係在旅行包帶上,它們的旅行才剛剛開始。遺憾的是,國內這種免費發放紀念品的景點卻十分罕見。

    

     新華社 2001年4月3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