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採訪美駐英使館
許安結

    如果説倫敦西區是富人區,那麼梅費爾區則可稱得上是富人區的富人區。這裡擁有上百年曆史的豪華賓館、高檔百貨商店和會員制俱樂部,一幢幢典雅別致的漢諾威王朝時期的樓房內,居住著多位社會名流、商賈巨富。在梅費爾區中心地帶、格羅夫納廣場一側,坐落著一幢線條簡單的灰色火柴盒型建築,這就是美國駐倫敦大使館。

    去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駐倫敦的使館可謂草木皆兵。“911”事件發生已經有一年多了,這裡還是戒備森嚴,構築得像個堡壘。看來,想近距離採訪不太容易。

    使館外有3層障礙物

    剛到美國使館所在街區,我就看到肩背微型衝鋒槍、身穿防彈背心的英國警察在街頭巡視,我覺得氣氛變得緊張起來。美國駐英國使館是梅費爾區內比較少見的美國風格的建築,鋼筋混凝土構架,灰色玻璃墻面。樓頂上星條旗迎風飄揚,下邊是一個金色的展翅飛翔的雄鷹雕像。據報道,今年9月,曾有人試圖劫持一架從瑞典飛往倫敦的瑞恩航空公司客機撞擊使館大樓,其參照物就是這個長約五六米的巨型雕塑。

    大樓臺階下臨時搭起了障礙物———最裏面一排是水泥墩、中間是鐵絲網、外邊又是一排水泥墩。使館的玻璃大門內,卷著袖口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分列兩邊,密切注視著外面的一舉一動。

    警察問我來幹什麼

    使館大樓的玻璃外墻,四面均有入口,其中一個入口位於兩條街道的交叉處,是工作人員日常出入的地方。現在,英國警方就在這個交叉口建起了哨卡,檢查過往行人。當地一位居民説,現在就連他們經過此處也得出示身份證件,這在英國恐怕還是絕無僅有的。我剛觀察了片刻,馬上就有一名荷槍實彈的警察走了過來,用禮貌但又嚴肅的口吻詢問我靠近美國使館的意圖,十分警惕。

    如果你認為英國警察親自為美國的使館巡邏是美國方面的要求,那可就錯了。據此間媒體報道,美國駐英國使館從未就安全問題提出過任何公開要求,一年多來,以上這些保安措施都是英國政府主動提供的。“911”事件以來,美英傳統的特殊夥伴關係更顯特殊,從阿富汗戰爭到威脅對伊拉克動武,英國緊隨美國之後。從美國駐倫敦使館的保安工作上也可見一斑。

    使館位置很不錯

    站在美國使館所處的位置,我舉目四望,一側是綠草如茵的格羅夫納廣場,另一側是聞名遐邇的海德公園。我不得不感嘆,這個位置真是很不錯。不過,這塊地得來可不容易。

    在採訪中我了解到,1785年美國剛剛跟英國互相派駐外交機構的時候還只是在格羅夫納廣場租了幾間房子辦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因為迫切需要美國的軍事支援,兩國關係快速升溫,以艾森豪威爾將軍為首的美國三軍指揮人員迅速擠滿了格羅夫納廣場周圍的大小房舍。

    二戰結束後,坐穩西方集團頭把交椅的美國,開始在世界各地大興土木,新建、擴建使領館。在英國,美國看中了格羅夫納廣場。但由於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格羅夫納家族在美財産遭到沒收,格羅夫納地産公司拒絕向美國出售土地。後來經過英國政府出面協商,美國獲得了在格羅夫納廣場999年的土地租用權,新館才得以動工興建。

    使館曾經“對外開放”

    別看這座9層大樓現在看上去有些死氣沉沉,使館剛剛完工時,也曾熱鬧了一陣。我的一位英國朋友告訴我,當時美國為宣揚本國文化,曾想方設法鼓勵英國公眾到使館來借閱圖書、參觀展覽以及欣賞爵士樂演奏會。可好景不長,隨著越南戰爭陷入泥潭,使館成為格羅夫納廣場上舉行反戰示威的目標。1968年,使館大門開始關閉,大樓正門臺階上遮遮掩掩地出現了第一個路障。1983年美國駐貝魯特使館爆炸案後,美國駐倫敦的這個使館也隨之徹底與外界隔絕。

    今天的美國駐倫敦使館已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使館,而更像一個微型聯邦政府。在這座地上6層、地下3層的大樓內,有外交、移民、國防、商務以及文化等20多個部門,約750名辦公人員。僅過去一年,該使館就接待了1.5萬名美國官員,其中包括美國總統布希、副總統切尼、國務卿鮑威爾以及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等頭面人物。

    《環球時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