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味]煙花三月下江南

    飛花流翠香軟風柔的陽春三月,我從久沐大漢雄風的歷史名城徐州,來到心儀久慕的江南。從被譽為“江南第一水鄉”的周莊到如姊妹襟連的蓼直、同裏、光福、木瀆、西山、東山;從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天堂蘇州到錢謙益柳如是相戀廝守的常熟虞山腳下;從“山環芙蓉城,私怪鵝鼻嘴”的徐霞客故鄉江陰到煙波浩渺美不勝收的無錫太湖三山島,真是春如錦繡,煙迷花樹。“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這首詩,宛如一曲清歌,一壺美酒,讓我自動情懷,聞香心醉。

    姑蘇無處不是畫

    提起古城蘇州,人們總會情不自禁地讚美那巍峨的虎丘塔,“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寒山寺,精美絕倫的網獅園,道教勝地玄妙觀;讚美那縱橫交織槳聲乃的小橋流水和彎曲細長住滿人家的老街深巷,黛瓦粉墻。但蜻蜓拂水般地跑馬觀花,絕不能品出蘇州的情韻。只有你把自己完全當成一個蘇州佬,在清晨,在黃昏,在雨中,在月下,漫步悠遊,夾在他們人群之中,透過那薄薄霧,瀟瀟雨,映著那月光霞輝看那煙雨人家,碧柳桃花,小橋畫舫,麗姿靚女;聽那如歌如幻的嗲嗲聲,悠悠吟,踏踏步,脆脆鈴,遙追吳王夫差西施范蠡,方能靈犀暗通,真正領略這姑蘇特有的韻味風情。然而,這也絕不是今日全部之蘇州。

    但蘇州人未變,或者説起碼有幾點未變。“姑蘇蠻子” 腦瓜兒靈,做事兒特細,這未變。他們非常自信,自負,個個都像評彈演員那樣,清高典雅,瞧人不起,也未變。不管男人還是女人,忙起來飯不吃覺不睡兩腳不沾地,懶起來九牛拉不起,活得不瀟灑,這也未變。把掙錢當成每天最大的事,這點蘇州人變了,彼此都一樣。

    蘇州人愛西施。西施美麗純情,深明大義,乃古今罕見的女子,做了吳王的愛妃,又跟范蠡遁去,那愛也就減了幾分。上下幾千年,只有唐伯虎讓蘇州人稱心快意,成為他們永遠的驕傲。這位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唐解元,確實才華橫溢,倜儻風流,儀錶堂堂,人品出眾。三歲孩童皆知唐伯虎的大名,能認出他的畫,熟誦他的詩。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孩童當成兒歌唱。

    唐伯虎果真那麼春風得意艷福頻來?我們不妨驅車橫塘鎮王家村,拜訪長眠在那裏的唐伯虎。

    唐伯虎隨他心愛的素素和九娘撒手西去已四百年,如今只有唐寅墓。但歷史記下了他生命的軌跡,悲愴的吶喊。蘇州人民為紀念他而建起了“桃花仙館”“六如堂”“夢墨堂”“閒來草堂”。我在唐寅墓前徘徊,凝望。桃花如霞紅滿樹,遍地落花寂無聲。垂柳搖風,松柏護院,花香醉人。“花塢菰村雙丙合,春風秋月一才人。”是啊,這碑亭上的楹聯含而不露,詩韻悠長,令人體味。當我吟誦你那“人生陽間有散揚,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的絕唱時,禁不住泫然,釋然,寂然,樂然。在這煙花三月裏獲如此之大知大覺,唐寅真不愧中華文化人之真師真友也。

    千年古鎮入畫屏

    在廣袤的蘇錫常地區,有許多名聞遐邇的玲瓏古鎮。它們或依山,或傍湖,或跨河,或居平川之上,宛如粒粒明珠,各呈異彩。

    瀟瀟春雨,把江南田野澆灌得好一派蔥綠;片片菜花,耀眼金黃,如錦如緞。騎牛牧童,悠哉田壟;採桑少女,葉滿其筐;戲水鳴禽,呷呷哦哦;嫋嫋炊煙,映在水塘。阡陌交通,四通八達,大車中巴滿地跑,去小鎮,很便當。

    最迷人的當數號稱“江南第一水鄉”的周莊。從春秋戰國算起,周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它斜臥在淀山湖畔,四面環水,總面積36平方公里,圓圓小鎮,宛如飄在水面上的一片荷葉。周莊古稱搖城,原係春秋時吳國太子搖的封地。周莊又名貞半裏,北宋當地人周迪功郎篤信佛教,舍其故宅和200畝良田給寺廟當廟産,百姓們感其恩德,遂更名為周莊。如果把周莊比喻為一位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美麗少女,那麼,旅美畫家陳逸飛便是揭開少女美麗面紗並使她含羞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在周莊,陳逸飛大幅彩照引人注目。他落落大方,笑容可掬。

    我一踏上周莊這塊熱土,便為它的美麗繁華潔凈而讚嘆。五層金色琉璃全福塔為全鎮最高建築,當街而立巍峨壯觀的古牌樓金碧輝煌,氣勢恢宏。遊人如織,商店櫛比鱗次,處處賞心悅目。我邊走邊瞧,在涌動的人流中徜徉流連。金髮碧眼的洋人身高馬大放浪瀟灑;頭係花巾身穿大襟衣服腰圍百褶小圍裙的婦女匆匆走過,背後垂下的流蘇彩帶隨著滾邊繡花鞋起起落落;穿著牛仔戴著墨鏡的披發女郎坐在小夥子摩托上招搖過市,氣派十足。古與今,土與洋,靜與動,聲與影,匯成一條多彩的河。

    來到沈廳,入內觀瞻。這是一座明代典型的“前廳後堂”建築,上下兩層。沈萬三的畫像置於客堂正中。特別讓人新奇驚嘆的是,前後樓屋之間均由過樓和過道閣所連接,上下樓皆自由隨意,形成一個佔地2000平方米的“走馬樓”,為國內此類建築物中所罕見。由此不難想像當年沈家的豪富。位於沈廳稍北的張廳,係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後裔所建,清初賣給了張姓,故稱張廳。論其規模,不在沈廳之右,但巧在庭院內墻邊弄底處出人意料地閃出一條細長的小河,穿樓而過,駁岸圍擁,綠樹掩映,一葉小舟靜泊水中,正所謂“轎從前門進,船自家中過”。主人的交通意識實過於今人也。坐在廊棚下歇息,可觀門前細水繞腳而過;站在廂房憑窗眺望,可見後院花木扶疏,咫尺千里,余味無窮矣。

    出張廳繼續北行,不遠便至世德橋,即雙橋。雙橋乃兩座橋,處在南北市河與銀子交匯點上。它是一大一小一方一圓一橫一豎形如鑰匙的兩座橋。這一方一圓的橋洞,恰似周莊通向世界的窗口。佇立橋上,碧水如染,一葉小舟滿載遊客輕輕駛去,兩岸樓閣,翠楊垂柳黛瓦粉墻,千樹桃花,映在水中,化成碎波;河埠上下,女人正淘米洗菜,一撥撥畫家,坐在小凳上,勾圖劃線,觀察揣摩,揮灑丹青,也許他們的傳世之作就誕生在這裡呢。

    周莊,濃縮並集中體現了中國江南水鄉古鎮最迷人的風采。著名畫家吳冠中雲:“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此言不謬。美,是天下第一魅力。周莊之美,在眼裏,更在心底裏。

    和周莊相比,江南其他小鎮又如何呢?

    就説直、同裏、光福吧,陳逸飛沒在聯合國推出周莊之前,這些古鎮的知名度要比周莊大得多。位於周莊西邊的直鎮,其歷史久遠不亞於周莊。江南古鎮素以“小橋流水人家”為其特色,而直的小橋其建築之精美牢固,構思之巧妙,數量之多,皆堪稱江南之冠。若站在小橋或閣樓上遠眺,整個直結構奇特,佈局嚴密,像是一條巨大的青龍安臥于碧波之上。自南而北,龍頭、龍脊、龍爪、龍尾清晰如現,比例恰當,姿態絕妙,如從空中俯視,則更顯神韻。別小視這巴掌大的小鎮,卻歷來分屬於昆山、吳縣兩市。鎮中保聖寺,規模不大,但寺內佛像形態逼真,刀法渾厚精湛,相傳乃出自唐代大雕塑家楊惠之之手,為傳世之奇寶。這裡,一年四季異常恬靜。置身於古色古香的磚木小樓裏,聽枝頭鳥鳴,看翠柳楊花,或晨光裏,或曉霞中,或細雨輕灑,或月照床頭,思越千載,體味人生,真有一種桃源仙居的感受。至於同裏,被定為江蘇省唯一的省級保護古鎮,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裏已描述極詳,褒詞用盡。古鎮光福,坐落于青山之間,遠眺可一覽太湖碧波。每逢初春,香雪海梅花怒放,晨鐘暮鼓,歲歲年年。還有洞庭東山西山,皆係山圍水繞盛産枇杷、楊梅、碧螺春茶之美麗小鎮,那世上少見的濃濃密密的綠樹,香香圓圓垂懸萬千的佳果,古風尚存的當地民俗服飾,溶洞,廟宇,落霞,歸帆都讓人流連忘返。

    壯哉徐霞客

    從常熟到江陰,一路暴雨,一路驚雷。

    東抵江陰汽車站,雨歇雷收,綺霞滿天。

    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漢白玉石雕像,映著金色霞光,巋然矗立在汽車站廣場中央。他身著長衫,腰束素帶,凝眸南望,仿佛離鄉的遊子再次歸來。這位生於江陰馬場鎮一生不應科舉不入仕途的偉大科學家、文學家、旅行家,是江陰人的化身,江陰人的驕傲。徐霞客浪跡江湖,考察江湖,考察山川,自寫心抒,大智若愚,以其經天蓋世之才華給後人留下洋洋四十萬言《徐霞客遊記》,真乃壯哉徐霞客!

    從江陰城去徐霞客家鄉馬場鎮南歧非常便捷。後人為紀念徐霞客而建的霞客堂及其故居,在三面春水環護中。紀念堂前不遠有座石橋,下有駁岸,據説徐霞客每次出遊都是從此登舟遠行的。徐母年邁,霞客決意陪伴,不欲遠行,徐母不允,勸其登舟。母子僵持不下,徐母為支援愛子科學考察事業,毅然陪兒子出行,至今傳為美談。

    徐霞客陵墓如今保存完好,就在霞客堂後,石砌土墓,松柏森森,春柳搖金,碧桃飛燃,野花遍地,環境香幽。徐霞客故居頗為尋常,但宅角一株羅漢松,枝短幹粗,生機盎然,係徐霞客當年所手植,實彌足珍貴。

    如今,人們都知道江陰有個華西,創業致富冠中華,但卻罕知江陰是座英雄城。自古以來,英雄的江陰人民都堪稱中華民族的脊梁。早在嘉靖年間,沿江屢遭倭寇侵擾,江陰軍民即組織起來,奮勇抗擊,令倭寇丟盔棄甲,膽顫心寒。

    漫步江濱,我心潮澎湃。君不見這片血染的土地上,千百年來除了桃花李花杏花梨花紅豆花還盛開著朵朵無色無形的英雄花!

    此時,也正是素有“長江第一鮮”的小刀魚大批上市的時節。魚體形如鐮刀,長不過一尺,小頭,白鱗,銀光熠熠,下腹略顯金黃,非常漂亮。其肉質雪白細嫩,小刺甚多,入口即化,異常鮮美。若相約良友,或伴麗人,煎幾條小刀魚在案,圍坐山上,縱覽江天勝境,大呼拿酒來,同品同醉,實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江南明珠映太湖

    無錫,是一座擁山抱水的花園式古城。那山,是四季蔥郁並藏著數不盡迷人故事的惠山錫山;那水,是三萬六千頃清澈明凈煙波浩渺的太湖之水。無錫之得名,緣于錫山産錫,但秦將王翦帶兵過境時錫已採光,故稱無錫。泛舟太湖,尋覓范蠡西施隱居的三山島,參觀富麗堂皇規模宏偉的影視城,暢遊惠山,在名聞遐邇的二泉邊品茗消乏,聆聽“此曲只應天上有”的《二泉映月》,在花木蔥蘢的購物天堂裏買買看看,實在是人生難得的享受。

    走進位於市西的錫惠公園,名園春色便迎面撲來。映山湖平靜的綠水把錫山和惠山美麗的倒影合映在一處,仿佛是永不分離的戀人凝眸淺笑一鏡中。樓臺、煙樹、奇石、繁花、清泉、溪澗、方塔、遊人,都在畫屏裏,恬恬的,靜靜的,成為此處無時不在的韻律,天、地、景、物、人自然組合成一種古箏獨奏般的淡雅清麗。

    在惠山,最令我懾魂的是二泉。自唐代陸羽將惠山泉品為“天下第二泉”至今一千二百餘年來,這裡就墨客雲集,雅士常聚。惠山素有九龍十三泉之譽。阿炳生前,不論春風桃李花開日,還是飛雪月下寂寞時,最愛徘徊此間,休遊于泉邊,或坐臥于銀杏樹下,“聽松石”之上,觀泉,品泉,思泉,夢泉,忖世事滄桑之變,嘆人生坎坷之悲。曲成人病,蒼天奪其目,敝衣破履,舊帽遮其顏。穿街兮過巷,寄情于琴弦,任心潮兮滔滔。華彥鈞才高命騫,生不逢時,其身世之苦,歷事之悲,吟哦之狀,驚聽之情,寄寓之深,嚮往之切,唯在《二泉映月》曲中耳,誰復知之!?

    天色黃昏,我才尋到位於二泉之東映山湖南岸的阿炳墓。這裡林木蔥茂,青竹搖曳,遊人稀疏。墓乃依山而築,上面青草雜樹,參差錯落。墓前石階寬敞,墓碑高約兩米,鐫刻有“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之墓”,豎行凹字。阿炳銅像位於稍北之樹林裏。他頭戴破帽,雙眸閉合,神情悽然;身著長衫,腰背微躬,左手握琴,右手作控弦之狀,給人以遐想,這是一尊具有極強寫實風格的工藝精品。

    第二天,我隨一家旅遊團遊覽太湖。車船代步,行跡匆匆,隨導遊而行而止。立於太湖之濱眺望,濛濛細雨裏,雲帆點點,煙波迷離。登上天壇,湖風習習,極目遠眺,水天一色,太湖佳景,盡收眼底。

    遊太湖,便不能不觀影視城。影視城中最輝煌壯觀的當數唐城。巍峨的宮殿、玉階、亭臺宮闕、華清池、禦花園及至尋常巷陌,茶樓酒肆,楊玉環小鋪,應有盡有。尤其唐宮樂舞專場演出更吸引不少遊客,把人們一下帶入昔日大唐盛世之中。

    尾聲

    從江南歸來,仿佛心還留在醉人的江南。真是思也江南,夢也江南。千百年來,在這錦繡江南魚米鄉,有多少英雄豪傑譜寫了曲曲麗歌壯歌和悲歌?!煙雲掩之去,思之足斷腸。正是:浪跡江湖尋勝蹤,煙花水鄉獨鍾情。風流才子已山丘,名媛烈女化春風。曾窺二泉一輪月,天上人間搖光明。更喜太湖三山島,萬頃碧波洗心清。但願年年江南遊,不使只憶在夢中。

     《旅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