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被淹沒 解秘千島湖下的時間膠囊 (圖)

    

    

      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於修建新安江水庫,位於今浙江淳安縣境內的兩座古城——賀城和獅城被沉入湖底。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唐時代,自古以來就是徽商出海的交通要道,曾經繁盛一時,城裏的徽派建築都是建築藝術的珍貴文物。幾十年來,這片古老的建築群靜靜地沉睡在幾十米深的水裏,似乎已經被歷史遺忘。“文革”的破壞,大量的圖片文獻都已經流失,關於這兩座古城的傳説很多,可是記者找遍了當地的圖書館和檔案館,卻連一張記錄古城原貌的照片也找不到。據專家介紹,千島湖水下古建築群是目前探明的少見的一座水下古城。

    千島湖水下古建築群長期以來受到有關專家的關注,他們認為,對獅城的全面勘察,將有助於進一步完善水下文物保護的理論與技術。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多年浸泡,城磚之間的黏合劑已經鬆軟,建築的墻體變得十分脆弱,面臨倒塌的危險。另一方面,水下建築遭到人為破壞的痕跡也很明顯 。由於水位變化,水下建築容易遭到航運的威脅。而千島湖的巨網捕魚更是對古城建築造成了破壞。水下攝像隊傳回的圖像裏可以看到,纏繞在房屋上的魚網,房屋四週都有被魚網纏繞的痕跡,並且部分墻體已經順著魚網拖拽的方向倒塌了。此外,潛水員還陸續發現很多被破壞的古建築。

    專家指出,由於保護的手段除了現在的水面限制行船和捕魚外,水下的保護更是重點,因此目前擺在獅城考察面前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如何完整地將水底現存的遺址作詳盡的記錄。

    國際考古界把水下遺跡,包括沉船和建築物,稱為“時間膠囊”,它們就如同一個個密封的時間容器,把久遠的歷史凝固在一個點。由於水中沒有風暴的侵蝕和烈日的暴曬,也少有人類社會的侵擾,因此建築物在水裏往往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今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將會去探索和挖掘越來越多的水下遺址,從這些巨大的文化寶庫中尋求更多的秘密。

    據史料記載,獅城的城墻, 始建於明正德八年(1513)。城墻周長四里又一一六步,並建有五座城樓,先後修理過三次。據當地老居民回憶,城墻高二丈四到二丈五尺左右,分兩層,從城墻基腳到城墻層面,用大塊青石砌築,層面寬約六至八尺。

    獅城,為原浙江遂安縣城,後與賀城合為淳安縣,以城後五獅山而得名。從唐武德四年(西元621年),由木連村溪北遷到此地,一直到1959年被水淹沒,歷時一千三百多年,一直是遂安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作為徽商出海的必經之地,淳安有著繁榮的商業。獅城能工巧匠無數,據當地老人回憶,當時城內城外,隨處可見巧奪天工的建築。此地自古以來興師重教,書院眾多。歷史上僅進士就出過308名。 明著名清官海瑞任淳安知縣四年;李白、范仲淹等也曾到過淳安,留下許多名篇佳作和文物古跡。

    1955年國家電力部決定在浙江淳安和建德交界的銅官,建設新安江水電站。上世紀50年代,水電站竣工蓄水,隨著水位的抬升,兩座古城被湖水淹沒,隨之悄然消失的還有集鎮3個、鄉(公社)49個、自然村1377個,29萬多人告別了這個曾經繁榮一時的浙西古地。

    此次考察的獅城位於千島湖西南茅頭尖水域, 距千島湖鎮約40公里處,平均水深在30米以上。而另一座古城——賀城,由於處於水庫主航道,而且水深過大,目前考察隊還沒有力量對其進行全方位探察。

     《北京青年報》2002年10月28日


機器人水下考古 杭州千島湖底驚現清朝牌坊
龐大瀑布群雄偉石長城 千島湖驚現“世外桃源”
水清魚躍 千島湖再現天下第一秀水風采
去千島湖欣賞民間藝術,走進山越之鄉過大年
千島湖:水下古城遊呼之欲出
千島湖之旅(圖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