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廟會經濟潛力巨大


    糖葫蘆一天賣出8000元,風車日銷售額逾兩萬———這樣的經營“業績”聽起來簡直像天文數字,但京城熱鬧紅火的蛇年春節廟會卻把它們變成了現實。春節過後,當令人眼花繚亂的一個個廟會紛紛收場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廟會已遠遠不止是民俗風情和文化的集散地,而演變成一種“一日能銷百萬錢”的“喜慶消費”新方式,挑起了春節“假日經濟”的“大梁”。

    從統計數字不難看出,今年春節京城廟會可謂“一路走紅”。除了政府部門組織的地壇、龍潭、廠甸、白雲觀、東嶽廟等11個廟會外,文化館的“室內廟會”、體育場的“體育廟會”、網上的“e廟會”以及西單商場、翠微大廈、隆福大廈等現代化大商廈中的各色廟會紛紛爭相“搭車”,老百姓對廟會的熱情也達到空前:歷時8天的龍潭廟會接待中外遊客150萬人次,地壇廟會客流量突破百萬大關,重拾老北京風韻的廠甸廟會人氣指數更是超過200萬......

    廟會緣何如此“竄火”?不少主辦者認為,作為中國傳統習俗,廟會迎合了人們在喜慶氣氛中的“消費衝動”,“逛廟會就是為了花錢買個樂兒”已成為多數人的共識。有了這種“情感需求”,廟會不愁沒人,也不愁沒人花錢。

    人“烘”出了“廟會經濟”。據知情人透露,廟會上百貨的利潤率一般為50%,小吃則更高。雖然經營者不輕易透露進賬,但每年爭先恐後擠破頭地“搶”攤位、豎廣告宣傳牌、展示企業産品、爭做門票廣告無疑最能説明問題。地壇廟會今年首次嘗試拍賣攤位,原因就在於前幾年廟會招商,許多人為租到攤位寧可排四天四夜的隊,甚至出現過大門被擠破的事兒,還有人專門排隊“倒號”。這回38個飲食攤位一小時即全部拍完,以上萬元價格“搶”到攤位的不少攤主雖然料定了“穩賺”,但仍沒想到開張僅三天成本就全回來了。另據業內人士推算,普通遊客去廟會的花費平均每人二三十元,像龍潭、地壇這樣已具有“品牌效應”的廟會日綜合收益在百萬元以上應不成問題。

    紅火的“廟會經濟”除了使攤商大賺一筆外,也給周邊商業帶來了好運。今年人氣最旺的廠甸廟會雖然給主辦者帶來的直接效益不多,但附近的全聚德、“烤肉一條街”等處卻大沾其光。有關負責人表示,宣武區沒有工業,商業發展也較平淡,就想通過再現老北京風味廟會作為旅遊“突破口”,以“廟會經濟”拉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不過,能在時下愈演愈烈的“廟會大戰”中站穩腳跟也不是件容易事兒。據介紹,京城廟會近年雖已形成氣候,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仍無法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等全國著名廟會相比。分析原因,有關專家認為,現在的廟會多為遊園性的封閉型管理模式,不少主辦單位單純依靠“門票加攤位費”維持生計,內容不充實,嚴重影響了廟會的發展。但最根本的原因更在於不少廟會僅僅停留在簡單的群眾文化活動的水準上,而沒有從現代都市消費理念和旅遊經濟的視角去對待,因而無法成為代表北京的旅遊熱點和假日經濟熱點。看來,大有潛力可挖的“廟會經濟”還真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北京日報》 2001年2月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