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春節十大“牢騷”


    中國人已經忘卻的老傳統不少,可是“過年情結”就像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一樣,雖然有點老套,但始終無法割捨。可是希望越大,失望往往越大,過去春節帶來的快樂仿佛已經成為一種奢望,人們也許只能從平常難得的團圓中依稀體會到一些“幸福生活”。

    一、買年貨

    估計到了明年,“超前消費”這個名詞要改變意義了,因為有了前車之鑒,大家都會在春節前就提前請假購物,以躲避排隊交款的痛苦了。

    當鋪天蓋地的打折廣告把我們“吹”進商場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想到交款的時間與挑選商品的時間完全不成比例。也許商場經營者們尚沉浸于節日期間驚人的銷售額,所以看到商場裏每一個收銀臺前的“長蛇陣”,更多的是成就感。難怪到了節日,越來越多的人們願意到香港去購物三日遊,在那裏享受到的是先進管理帶來的優質服務。

    二、逛廟會

    就像古城墻一樣,老北京能留下來的東西不多,所以一年才一次的廟會就更加有點“稀為貴”。不管是龍潭湖、白雲觀,還是地壇、廠甸,這些廟會怎一個“火”字了得!可是當你被川流的人群擠得暈頭轉向後,卻只能發現一些粗糙的手工藝品、俗套的表演和不怎麼“特色”卻很貴的小吃。倒是新設的廟會音像書市吸引了不少想看賀歲片的人們,看來廟會的組織者還是想搞點新花樣的。不過仔細想想,春節期間除了上廟會走走,的確是沒有地方可去了。

    三、看電視

    聽説每年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都綵排了不下二十遍,我們對導演和演員們的同情和景仰猶如滔滔江水。可是春節聯歡晚會似乎總是“食無味,棄可惜”,而且越來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本以為幾十個頻道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節目,卻發現滿眼都是晚會和賀歲劇,最忙的要數李湘和劉璇,哪都露個臉兒!就連桑蘭也成了眾多晚會的“賣點”,不知道娛樂界是不是就真的江郎才盡了?

    四、年夜飯

    誰都知道年夜飯的那些雞鴨魚肉是多麼地危害健康,可不論是自己動手還是下館子“撮”,都免不了要吸收若干脂肪、酒精、尼古丁。也許人類還是感性的動物,所以一家人團聚在圓桌周圍,總是要把年夜飯“裝飾”得豐盛點兒,花哨點兒。聽説廣東人照例把郊區的蛇都弄進火鍋,但吃完了才想起今年是蛇年。

    五、坐火車

    “春運”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志願軍援朝和七十年代上山下鄉。擠在頗為浩蕩的進站隊伍裏,會有種莫名的緊張和惶惑。怎麼也不明白,火車經過比銀行降息還要頻繁的提速,春運還有臨時加車,可坐火車還是那麼難——買票難,上車難,最後還要晚點!

    六、壓歲錢

    當我們不再從長輩那裏拿到紅包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要給晚輩壓歲錢了。可是現在不比從前,壓歲錢的標準和人民的生活水準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讓人驚奇的是孩子們的價值觀比他們的人生觀要先進得多。當你把一個自以為很是“重量級”的紅包放到孩子手裏,沒有想到他們臉上的表情更多的是不屑。於是我們總是在掏壓歲錢的時候要斟酌一二,考慮再三,有時心疼血汗錢,有時怕失了身份。

    七、放鞭炮

    這是已經遠去的快樂的記憶了。為了尋找孩童時候的這種快樂,許多人不惜跑到非禁放區來過把癮。於是習慣了郊區安靜生活的人們就得忍受久別的巨響,看來“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人何時都有。

    八、打麻將

    中國人已經逐漸將這情有獨鍾的智力遊戲作為春節主要活動之一。春節需要團圓的感覺,所以當一家子圍在“長城”四週的時候,其樂也融融。可是也有不少人一不小心就陷入圍城,成了“麻婆”和“搓夫”,過完節才發現眼圈也黑了,腰也酸了,胃也壞了,頭也暈了。

    九、拜年

    交通雖説越來越便利了,可人們卻越來越不想出門拜年。科技終究是以人為本,我們可以用電話、呼機、手機留言、e-mail、電子賀卡給親戚朋友道一聲“過年好”,又方便又簡單。可是仔細看看,無非是“新春快樂”、“萬事如意”,或者“恭喜發財”、“闔家幸福”,年年一套話,越來越簡單的形式包含的是越來越淡薄的內容。

    十、春節旅遊

    現代的生活需要新鮮的過年方式,我們可以走出城市這個“石屎森林”,但卻走不出汪洋的人海、導遊的圈套、擁擠的交通和打了折扣的服務。

    看來,過個快活的春節也是一個“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只是,還得 “年年難過年年過”!

    

    《精品購物指南》 2001年2月0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