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二戰的二十四拐神秘公路(圖文)  

    

    

    在不少二戰主題網站上,都可以看到一張世界聞名的老照片:長長的美軍GMC十輪大卡車隊,沿著一條呈現無數“S”狀的狹陡公路,從幽深的谷底向著險峻荒涼的山頂緩慢爬行。媒體説,照片表現的是二戰時期中國國際大通道的艱險,同時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抗擊法西斯的不屈精神。然而,近60年來,這條因為有著24條急轉彎道故而被稱作“24拐”的神秘公路,卻消失在了歷史的迷霧深處,忙於“向前看”的人們竟然不知道它到底在哪了。

    如同幻覺般定格歷史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國、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的傳媒和專家在展示這張照片時,都認定這裡是滇緬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直到今天,在介紹滇緬公路甚至介紹雲南的書報雜誌上,或者在網站上使用“滇緬公路”、“史迪威公路”或者英文“Burma Road”、“Stilwell Road”查詢,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這張照片。

    事實上,戰爭期間,美國人無論是援助中國還是後來的直接遣軍來華作戰,主要通過的都是滇緬公路。而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後,必然要經由“24拐”所在的公路送達前線和當時中國的“陪都”重慶。在滇緬公路開通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派遣駐華大使考察公路。當時美國新聞界發表了大量讚譽公路和中國人民抗戰的文章。“24拐”照片因為展示了這條運輸線上罕為人知的“超現實的圖景”,成為了這段歷史的集中代表,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戰爭結束了,懷舊情深的人們希望重返這段公路。然而,實際上,無論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緬公路上,均無法覓到它的半毫蹤跡。人們開始懷疑它存在的事實。一位當年的汽車老兵在《北京晚報》上撰文寫道,1942年史迪威公路開始修築時,他所在的汽車團是先遣部隊。當時的築路大軍由美國的一個機械化工兵營、中國的兩個工兵營和印度當地的民工組成,浩浩蕩蕩10萬人。“公路由美國技術人員勘察確定路線,拐彎及路面坡度設計均有嚴格要求,沒有急轉彎,更沒有連續‘24拐’。

    他説,至於滇緬公路,最險要的便是怒江天塹惠通橋。兩面是峭壁,橋下是滔滔江水,車子開上那不寬的鋼索吊橋,邊劇烈晃動邊發出吱吱嘎嘎的聲響。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更驚心動魄的地方了,也沒有“24拐”。

    1995年,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抗戰勝利50週年,雲南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沿著滇緬公路而行,試圖尋找這張老照片的拍攝地點。攝製組召集了許多專家學者和省交通廳史志辦的人士,請他們提出可能的地點。然而,跑了幾個來回,把所有地形走了個遍,始終沒有發現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尋找者嘆道:“它就像從地球上消失了!”

    中國人出人意料的“發現”

    戈叔亞是一位研究滇西抗戰史的雲南人,也是無數苦苦尋覓“24拐”者中的普通一人。多年來,他一直在想,照片是在哪拍的?這個路段現在怎樣了?他詢問了各界朋友和中美日老兵,並沿著滇緬公路考察了多次,都遺憾而歸。

    2001年底,戈叔亞通過網際網路和在日本工作的中國電視人朱弘交流,朱説日本老兵和學者也都説“24拐”是在滇緬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上,只有一本介紹當年滇緬作戰的寫真集的編輯森山康平説可能是在貴州。

    受此番話的啟示,2002年2月26日,戈叔亞從昆明坐火車到貴州安順市去尋找他的夢想。安順公路管理局的一位中年女同志告訴他:“好像是在興義地區的晴隆縣、普安縣或者是六盤水市的盤縣之間的公路上見過。”而這些地區都不歸安順管轄。

    戈選擇了更簡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到長途客車站詢問老司機。司機們看了老照片後,當即把地點説得非常清楚準確:“從晴隆縣往昆明方向出去一公里。到了那裏説‘24拐’,誰都知道!”

    3月1日中午,疲憊的戈叔亞到達晴隆縣。果然街上的每一個計程車司機都知道“24拐”。他們告訴他這條公路是“美國人在二戰時修的”。戈租了一輛三輪車,終於來到了朝思暮想的那條神秘公路。為了在同樣的角度拍攝和老照片完全一樣的照片,他必須爬到對面的山巔上。戈叔亞拍攝這張照片的確經歷了艱難和危險——在使用50毫米鏡頭的情況下,必須站在距離萬丈深淵的峭壁邊緣不到30釐米的地方!

    “這結果來得太容易、太簡單了!我苦苦尋找多少年,踏遍標準意義上的滇緬公路全程,訪問了那麼多‘可能’和‘或者’,結果卻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喜悅的戈叔亞帶著幾分迷茫,對《中國人文地理》雜誌的記者説。

    屬於世界的財富

    貴州省交通廳綜合計劃處處長周明中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證實:“著名的‘24拐’的確是在距貴陽兩百多公里的晴隆。但原來都説是雲南境內。”

    他説:“24拐”太險了,因此,60年代末,在“24拐”附近的另一個坡面上,築路工人把縱坡放緩,修了一條新路,以方便行車,但老路還保留並養護著。

    “現在,‘24拐’屬於320國道。它仍舊是泥路。還有的人還喜歡在上面開車,當作獵奇好玩兒。在那裏開車很有意思,很好上,一打方向盤便上去了。”跑遍了貴州大大小小道路的周明中説。

    但“24拐”早已成為了“21拐”。1991年出版的《貴州省志交通志》詳細記載了關於“24拐”修築、管理、改造的歷史,並有“24拐”改為“21拐”的地質圖。值得一提的是,改造“24拐”的方案是戰爭期間由美國人提出來的,美國工程兵當時便駐紮在當地維修公路。

    談到“24拐”的艱險,華南農業大學80高齡的老教授林孔勳説,當時他任美軍1880工兵營第二連的翻譯官,營房就駐紮在沙子嶺即“24拐”附近。林老説,他第一眼看到“24拐”時非常吃驚,感嘆從未見過如此險峻的公路,路窄而陡,又這麼多彎彎繞。路況極差,時常發生土崩,翻車非常頻繁,天天路過此地,都能看見有車翻倒在路邊。有時車里拉運的軍火還會發生爆炸,這條路天天都有死人。美軍士兵通過這條路時嘴裏會不停地祈禱。

    一位當年國民黨軍隊的老汽車兵回憶説,“24拐”曾是駕駛兵的必修課。駕車盤旋在山頂,就像行駛在雲霧中。至今他仍清楚地記得當時貴陽流傳著的關於“三無”的順口溜:“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家無三兩銀”。“然而,就是這樣的窮山惡水,卻成為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保障國內各種戰略物資運輸的交通命脈。”他説。

    如今,貴州掀起了大建公路的熱潮。新中國成立至1979年間,貴州公路總投資才3億多。但僅1999年一年便達40億。一條條高速公路四面延伸,西南出海大通道也由此貫通,使50多年前的艱難行程迅速在現實的進展中隱退。戈叔亞的尋找也便彌足珍貴了。

    但對歷史的記憶是不會一朝消失的。當戈叔亞訪問“24拐”時,老百姓向他説,近年來當地政府和公路部門多次想拓寬“24拐”並鋪設柏油路面,但上級部門就是不同意,要求他們只需按照原樣維護就行了。

    周明中説:“‘24拐’不會在現代化的網路改造中被改動,動了多可惜啊。它是到戰時‘陪都’重慶的必經之路,抗戰中起了很大作用,是屬於世界的財富。”

    感情紐帶與名份之爭

    “24拐”的“發現”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戈叔亞把新老照片通過電子郵件發給幾個戰後出生的外國學者,他們對在貴州找到這個路段均感到不可思議。羅伯特安德森先生説,他看見過這張照片“100萬次”了,而且他曾經在雲南怒江附近尋找過它。大家都一直認為它應該在滇緬公路上。

    而雲南人的情感更為複雜。戈叔亞説,雲南省交通廳的同志仍不相信這個地方在貴州。省外事辦的同志也在電話裏驚叫起來,連説不信,因為該辦接待過的日本老兵都認為“24拐”是在雲南。一位老記者甚至對戈説,不要發表“24拐”的照片了,這幅照片和雲南人血肉般地聯繫在一起已半個多世紀了。如果忽然告訴雲南人,這個“孩子”是別人的,這對他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戈叔亞認為,發生錯誤的原因,是當年蔣介石宣佈把中印公路改名為“史迪威公路”,使美國人認定,從印度利多到中國重慶的所有公路,都是史迪威公路,所以,“24拐”在史迪威公路或滇緬公路上,也便順理成章了。但是,戈仍然指出,戰後中國學者和媒體不做簡單的調查研究,説明我們對於像抗日戰爭這樣的重大歷史問題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漏洞。

    然而,“更不可思議的是:貴州人民全然沒有察覺到他們的鄰居在幹什麼,一幅本屬於他們的聞名于全世界的照片,竟然讓雲南人自豪了半個多世紀。”戈叔亞説。

    對於每人平均GDP排列全國末位的事實,貴州人解釋説,除了地理閉塞外,主要是觀念保守的問題。“很久以來,夜郎之國的子民從不知道認識自己和宣傳自己。舉個例子,當鄰居雲南把少數民族風俗當作吸引遊客的黃金招牌時,我們竟認為這些都是落後的東西而加以排斥。”遵義市西部大開發辦公室主任黃康成説。

    “24拐”在市場經濟時代的被“發現”,對於大夢初醒的黔人來講,大概有了別樣的意義。也許,不久以後,‘24拐’會被圈起來賣門票吧。”同行的女記者半開玩笑説。

    但世界大概並不會對中國時下熾烈的地域名份與利益之爭産生興趣,而只會去記住另一些更加刻骨銘心的事情。也許,某一天,不同國籍的人們重訪“24拐”和史迪威公路,也會像2002年5月中美老兵相聚北京,回憶“駝峰航線”的苦難與榮耀之情形。在3年多的時間裏,通過“駝峰航線”,共有736374噸物資運進了中國。但同時也損失了468架運輸機,有1579名美國飛行員捐軀。

    林孔勳老人説,1986年,他應邀到美國和1880工兵營第二連的戰友們聚會,那時麥頓連長已經去世了。大家回憶起當年修路時的情形,都心有餘悸地説:“好在沒有翻到那山溝裏。”那以後,林老常常收到美國朋友們寄來的紀念冊和國外有關Burma Road的各種報道。

    在筆者看來,“24拐”是與無數逝去與將逝的生命以及感情中最微妙的單元聯繫在一起的。或許,這正構成了被夢想深纏的戈叔亞尋找它的動力,也正是在來貴州的飛機上,當鄰座的同伴首次向我提起這條路段時,我所感受到的莫名心靈悸動。

    千龍新聞網 2002年8月13日


楚印商道:絲綢之路經過中國貴州13個縣市
暑假貴州興義看瀑布
世行貸款貴州旅遊規劃項目正式啟動
黃果樹豪華之旅
貴州發現保存完好的布依古寨
導遊吃回扣之風愈演愈烈 貴州苗族風情表演村寨不堪重負
貴州出臺旅遊村寨管理辦法 不得向遊客索要小費
武陵仙境——梵凈山(圖文)
貴州發現最大古岩畫群
貴州——黎平會議會址紀念館(圖文)
貴州興建村寨博物館
最刺激的馬嶺河漂流
黔東旅遊線主要景點
黔南旅遊線主要景點
黔西旅遊線主要景點
黔北旅遊線主要景點
黔中旅遊線主要景點
古鎮.流水.人家
——寫在黔東南的路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