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集安好太王碑(圖文)  
江山

    

    

    

    7月11-14日,記者參加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與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二屆“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暨高句麗學術研討會”,並且隨團考察了集安市部分高句麗古文化遺存。

    高句麗是起源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少數民族之一,最初的活動中心在渾江流域和鴨綠江中游的遼寧省桓仁和吉林省吉安地區。高句麗政權在歷史上存在長達705年,在西元668年被唐與新羅的聯合進攻所滅亡。迄今在上述地區保留有豐富的文化遺跡,其中主要包括都城、墓葬和壁畫碑刻等。以下是記者在集安市記錄下的一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朵中華民族古老文明中的璀璨奇葩。

    〔圖片説明〕

     好太王碑:該碑是清朝末年發現於今集安市區之東4公里處,西南距好太王陵200米。該碑用整塊角礫凝灰岩製成,呈不規則方柱形,高6.39米。碑底以花崗岩石為座,長3.35米、寬2.7米,為不規則長方形。碑文自東南面開始,四面環刻,計44行1775字,全部為隸體漢字,古樸方正。由碑文得知,該碑係西元414年高句麗第20位王長壽王為其父第19位王好太王所立。碑文第一部分首先追述了高句麗的創世傳説和前三位王的承襲關係;第二部分為碑文主體,具體記述了好太王一生的攻伐業績;第三部分的是對守墓人的規定。該碑是研究高句麗歷史的非常珍貴的文字資料,發現之後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重視。該碑至今仍屹立在集安原地,受到了我國各級政府和人民的精心保護。

     〔新聞連結〕唐代之後,集安一帶逐漸荒蕪。好太王碑是在光緒初年人們墾荒、清政府設立懷仁縣時(後改為桓仁縣)才被發現的。為了除掉碑上的苔蘚,鄉人在石碑上涂開工糞,然後用火燒,致使碑身局部崩裂。為了加強維護,1927年集安工商各界集資修築了碑亭。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6-1977年,拆除腐朽傾斜的舊亭,修築了大型石壇。1982年,重建了圍墻,修築了具有民族風格的碑亭,夏鼐先生題寫了匾額。

     人民網


長白山旅遊有了新項目“五一”可以冰雪遊
葉赫--兩代皇后的家鄉
夏日吉林松花湖避暑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