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典園林之美景(二) 

    滄浪亭

    位於人民路滄浪亭街3號,1963年被列為蘇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滄浪亭舊址原為五代中吳軍節度使孫承右的池館,後漸廢。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詩人蘇舜欽被貶,流寓吳中,以四萬錢購得孫氏園址,在北部土山傍水處築亭名“滄浪”,取《孟子》和《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號滄浪翁,作《滄浪亭記》。之後,屢易其主,先是章莊敏(一説章申公)、龔熙仲各得其半。章氏擴大花園,營建大閣,“園亭之勝,甲于東南”。

    南宋紹興初,滄浪亭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得,改名“韓園”。韓氏在兩山之間築橋,取名“飛虹”,山上有連理木、寒光堂、冷風亭、運堂,水邊築濯纓亭,又有梅亭“瑤華境界”、竹亭"翠玲瓏"、桂亭"清香館"諸勝,慶元年間猶存。

    元代,滄浪亭廢為僧舍。僧宗敬在滄浪亭舊址建妙隱庵,至正年間,僧善慶在其東側建大雲庵,又名結草庵,為南禪集雲寺別院。

    明洪武24年(1391年),寶曇和尚居南禪集雲寺,將妙隱、大雲兩庵併入。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府胡纘宗將妙隱庵改為韓蘄王祠。二十五年,結草庵僧文瑛復建滄浪亭。

    清康熙中,巡撫王新命於此建蘇公祠,34年(1695年)巡撫宋犖再建滄浪亭。乾隆南巡曾駐蹕於此,亭南曾築有拱門和禦道。道光八年(1828年),巡撫陶澍于亭西南建“五百名賢祠”。太平天國戰爭時,亭遭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撫張樹聲、布政使應寶時重修滄浪亭,並在亭南增建“明道堂”。堂後折西為五百名賢祠,祠南為翠玲瓏。亭北為面水軒、靜吟亭、藕花水榭。還有聞妙香室、見心書屋、印心石屋、看山樓、仰止亭等。

    光緒初,園中猶有僧居。光緒末,被洋務局等借用。民國初,一度借設修志局。1927年,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校長顏文樑受聘為滄浪亭保管員。重修後,美校遷入。蘇州淪陷時,日軍佔據此園,毀壞嚴重。1954年由市園林管理處接管整修,1955年正式開放。

    滄浪亭經歷代更疊興廢,現佔地1.1萬平方米,門前水面4862平方米。雖非宋時初貌,但園外清流縈回,園中古亭翼然,丘山古木,仍不失舊時風韻。滄浪亭阜高水廣,境界清曠,歷代文人名士題咏酬唱頗多。集歐陽修、蘇舜欽詩句之亭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五百名賢祠集周代至清代2400年間吳郡名賢594人,勒石造像,垂范後人。季禮、伍子婿、白居易、范仲淹、文天祥、韓世忠、唐伯虎、文徵明、況鐘、林則徐等皆列其中,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環秀山莊

    位於景德路262號,又名頤園,原為唐代金谷園故址,明嘉靖年間先後改為學道書院、督糧道署。萬曆中為申時行宅。明末清初裔孫申繼揆築蘧園。清乾隆年間為刑部員外郎蔣楫宅,蔣氏建有“求自樓”,並於樓後疊石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匯為池,名泉為“飛雪”。其後相繼為尚書畢沅宅、大學士孫士毅宅。園中疊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係疊山大師戈裕良傑作。道光二十九年,汪為仁購建汪氏宗祠,立耕蔭義莊,並重修東北部花園,名為頤園,又稱環秀山莊。後經咸豐、同治年間戰事,園多毀損。光緒中重修。及至1949年,僅存一山、一池、一座“補秋舫”。

    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市園林局和刺繡研究所共同出資,進行較大規模的整修。蘇州園林設計室設計,蘇州古典園林建築公司施工,工程總投資60萬元。恢復了“環秀山莊”四面廳、有谷堂、問泉亭、邊樓等,建築面積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圍墻200余米,輔砌地面246平方米,並加固假山,疏通“飛雪泉”,清理水池,補栽樹木。

    環秀山莊佔地面積2179平方米。園景以山為主,池水輔之,建築不多。園雖小,卻極有氣勢。特別是戈氏所疊假山,堪稱一絕,佔地不過半畝,然咫尺之間,千岩萬壑,環山而視,步移景易。主峰突兀于東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繚繞,綠樹掩映。山有危徑、洞穴、幽谷、石崖、飛梁、絕壁,境界多變,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澗谷長12米,山徑長60余米,盤旋上下,如高路入雲,氣象萬千。戈氏疊山運用“大斧劈法”,簡練遒勁,結構嚴謹,錯落有致,渾若天成,有“獨步江南”之譽。

    景點:四面廳,邊樓,問景色亭,右谷堂

    留園

    留園位於閶門外留園路79號。留園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時罷官歸裏後,築東園和西園。西園後舍作佛寺,即今戒幢律寺,東園即今留園前身。當時東園雜蒔花竹,壘有假山,其中"太湖石一座,名瑞雲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相傳為朱勉採鑿,乃北宋“花石綱”遺物。乾隆四十四年,瑞雲峰被移入織造府行宮。徐泰時去世後,東園漸廢。五十九年,園歸劉恕,經五年修復和擴建,于嘉慶三年告竣。園名“寒碧莊”,又名“花步小築”,俗稱“劉園”。園中有奇石十二峰,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雲、印月、獼猴、雞冠、拂袖、仙掌、幹霄,名重一時。其後,經咸豐更申戰亂,園漸荒蕪。

    同治十二年,盛康購得此園,大加修治,並改“劉園”為“留園”,諧其音而取“長留天地間”之意,留園之名始於此。盛氏留園泉石之勝,草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盛譽一時;山石之奇,以冠雲峰為最。辛亥革命後,盛康之子盛宣懷流亡日本,園遂衰敗。1927年,北伐軍二十一師司令部曾駐此園。40年代,侵華日軍和國命黨軍隊先後在此飼養軍馬,門窗挂落破壞殆盡,殘垣斷壁,幾成廢墟。1953年,人民政府撥款對留園進行搶修,1954年元旦開放,供人遊覽。

    留園現有面積2.331萬平方米,建築佔全園面積1/3,以建築空間處理精湛著稱。廳堂在蘇州諸園中最為宏敞華麗,大而能精,工不傷雕。園大致可分為中、東、北、西四部分,園南有祠堂與住宅兩路三進,前廳後樓,頗高敞。園中部係原"寒碧莊"基礎,雖有局部改觀,仍不失為全園精華,西為山池,環以樓閣,貴以長廊,峰巒回抱,明潔清幽;東為廳堂,參以軒齋,間列峰石,重門疊戶,曲折多變。東、北、西三部分是光緒年間擴建。東部主要是一組以突出冠雲峰為主的建築群。北部舊構多毀,現辟有盆景園。西部以土石假山為主,漫山楓林,平阜曲水。總攬全園,嘉樹奇卉,怪石清流,涼臺館,風亭月榭,高矮迤儷,宛轉相續。整個園景以長廊為脈絡,通幽度壑,隨形而變,循廊而觀,處處有景。

    園中精物甚多,有古木交柯、綠蔭、明瑟樓、涵碧山房、聞木樨香軒、可亭、遠翠閣、汲古得綆處、清風池館、西樓、曲溪樓、濠濮亭、五峰仙館、環我讀書處、揖峰軒、林泉耆碩之館、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冠雲峰、佇雲庵、冠雲亭、冠雲樓、至樂亭、舒嘯亭、活潑潑地等。清代學者俞樾撰有《留園記》,現刻于門廳木屏上。

    留園著名景點包括:董刻二王法貼、古木交柯、冠雲峰、涵碧山房、濠濮亭、花步小築、林泉耆碩之館、綠蔭小軒、明代牡丹花臺遺物、明瑟樓、石林小院(揖峰軒)、舒嘯亭、聞木樨香軒、五峰仙館、又一村。

    藕園

    位於城東小新橋巷7號。藕園東部舊址原為清雍正時保寧知府陸錦所築“涉園”,又名“小鬱林”。後為崇明祝氏別墅。光緒初年,湖洲沈秉成(後任安徽巡撫、署兩江總督)客居吳中,購得涉園廢址,聘名畫家顧蕓等設計,營築宅園。因宅之東西各有一園,又寓夫婦偕隱之意,故名“藕園”(藕通偶)。時吳中名士潘祖蔭、李鴻裔、吳雲、鄭文焯等常來園雅集,飲宴酬唱,摩挲古玩,風流一時。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卒後,其園不治,漸為民居。1932年,楊蔭榆於此創辦二樂女子學社。1939年,史學家錢穆攜眷寓居東花園,于"補讀舊書樓"撰成《史記地名考》一書。1941年劉國鈞購得藕園,重加修繕未竣。1958年,振亞絲織廠用作工人療養所、宿舍、倉庫、託兒所。1961年,歸市園林管理初,經整修于1965年開放東花園,1979年重修,1990年整修西花園、住宅,1994年全部開放。

    藕園三面臨河,一面沿街,宅園總面積8000平方米。該園佈局獨樹一幟,宅居中,園分東西,園宅之間以重樓貫通。住宅共四進廳堂。前後門均有河埠。

    東花園為“涉園”故址,佈局以山為主,以池為輔,亭臺樓榭環山池而築。園中主體建築為一組重檐樓廳,總名"城曲草堂",為園主宴集之處。樓上額“補讀舊書樓”。樓西以“樨廊”接儲香館、藤花舫、無俗韻軒、枕波雙隱亭諸勝。亭有楹聯曰:“藕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出自沈秉成繼配夫人嚴永華之手。樓東向南突出為“雙照樓”,下有“筠廊”接“還硯齋”、望月亭、吾愛亭、聽櫓樓等。樓廳之前,石坪寬敞,黃石假山聳峙,山中辟小道名“邃谷”。東部主峰巍峨,絕壁臨池,樹木蒼翠,極富山林野趣;西部次山低緩平和,為主山村托。據劉敦楨考證:“此山不論絕壁、蹬道、峽谷,疊石手法自然逼真,……猶如黃石自然剝裂的紋理,和明嘉靖間張南陽所疊上海豫園黃石假山幾無差別,可能是涉園遺物。”假山東有受月池。池南端構水閣“山水間”,有明代杞梓木落地罩,跨度約4米,高約3.5米,所雕松竹梅“歲寒三友”精美絕倫,體量在蘇州古典園林中聚首位。

    西花園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分隔為前後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後院有湖石花壇,北立藏書樓。

    獅子林:

    位於園林路23號,1963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獅子林原址,宋時為貴家別業。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在吳中“買地結屋,以居其師”,遂成園林。中多奇石,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霄諸峰,最高者為獅子峰,因維則之師中峰禪師倡道于天目山獅子岩,又取佛經中佛陀説法稱“獅子吼”,其座稱“獅子座”之義,名為“獅子林”,亦名“獅子寺”。至正十二年曾易名“菩提正宗寺”。

    明洪武年間,釋如海居此。洪武六年(1373年)名畫家倪雲林過獅子林,應如海之邀作《獅子林圖》,此圖現存台灣。次年,如海又邀蜀山徐賁繪《獅林十二景圖》。獅子林名聲日噪,一時成為吳中文人賦詩作畫勝地。嘉靖時,寺僧散去,園被豪家所佔,後漸荒蕪。萬曆年間,知縣江盈科訪求故地,重修該園,高僧明性又持缽化緣,重建佛殿、經閣、山門,復為“聖恩寺”。後再度廢為民居。清順治五年(1648年)重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玄燁南巡,遊獅子林,題賜“獅子寺”額。乾隆初,寺園分隔,園屬黃氏,名“涉園”,因園中有合抱古松五株,又名“五松園”。乾隆帝弘歷屢遊獅子林,並在倪雲林《獅子林圖》上題有“一樹一峰入畫意,幾灣幾曲遠塵心”的詩句,又下旨按園中景物和圖中畫意倣造于北京圓明園之長春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咸豐以後,園漸衰落。1917年,富商貝潤生以9900銀元購得此園,大舉修繕,建築幾近重建。因增置頗多,又參以西洋手法,貝氏之園比之倪圖舊貌已相異甚巨。然樓臺之宏麗,陳設之精美,被譽為民國時蘇州各園之冠。日偽時期,曾為“貴賓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曾駐此。

    1952年,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駐獅子林東側貝氏祠堂辦公。同年,貝氏後人將該園獻給國家。經整修,于1954年2月正式開放。1985年,原文管會使用的位於園東北部的祠堂及部分住宅辟為蘇州民俗博物館。

    獅子林現存面積1.114平方米,四週高墻峻宇,長廊環繞;中部水池迴環,動靜有序;林間樓閣參差,若隱若現;丘壑宛轉,流泉飛瀑;奇峰怪石,千姿百態,狀如獅舞,既有山林之趣,又有禪化之意。建築有燕譽堂、小方廳、指柏軒、古五松園、見山樓、荷花廳、真趣亭、石舫、暗香疏影樓、飛瀑亭、問梅閣、雙香仙館、扇亭、文天祥碑亭、禦碑亭、立雪堂、修竹閣、臥雲室、湖心亭等。

    拙政園:

    位於婁門內東北街178號,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據記載,此前園址一帶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國時有吳鬱林太守陸績宅第,東晉時有高士戴顒園居,晚唐有詩人陸龜蒙宅,北宋時有山陰縣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張士誠據蘇時,其婿潘元紹在此建駙馬府。明御史王獻臣解官隱蘇州,于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為基礎,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閒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

    王獻臣死後,園宅屢易其主,或屬私家宅第,或為官府衙署,幾經分合興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賭,將園輸給徐氏。徐氏居此園五世,後家道衰而其園廢 。崇禎四年,侍郎王心一購得園東部荒地十余畝,別營歸田園居。清初,錢謙益曾構曲房于園西部安置愛妻柳如是。順治十年,大學士海寧陳之遴購得此園,重加修葺,備極侈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鮮,江南僅見,最為時人稱道,吳梅村題有《咏拙政園山茶花》長歌。康熙元年,園沒入官府,先後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後為吳三桂女婿王永寧居所,構築斑竹廳、娘娘廳、楠木廳等,雕龍刻鳳。康熙十八年,改為蘇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遊此園。乾隆初年,園中部歸太守蔣欹,葺舊成新,名“復園”;西部歸太守葉書寬,名“書園”。後又屬程、趙、汪等姓。嘉慶二十五年,又歸平湖吳敬,時稱吳園 。咸豐十年,太平軍入蘇,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為忠王府,拙政園全部歸屬王府範圍。同治二年,清軍攻佔蘇州,園中部作價入官,為巡撫行轅。同治十年冬,江蘇巡撫張之萬入居吳園,同治十一年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園仍名“拙政園”。光緒三年,園西部歸富商張覆謙,改名“補園”。

    辛亥革命時,曾在拙政園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1938年,日偽江蘇省政府在此辦公。日本投降後,一度作為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校舍。解放後,曾由蘇南行署蘇州專員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當時,園中小飛虹及西部曲廊等處已坍毀,見山樓腐朽傾斜,亭閣殘破。蘇南文館會籌措資金,按原樣工修復,並連通中西兩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1954年1月,園劃歸市園林管理處。1955年重建東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東、中、西三部重歸統一。

    拙政園歷時400餘年,變遷繁多,或增或廢,或興或衰,歷經滄桑。現存建築大多為太平天國及其後修建的,然而明清舊制大體尚在。該園規模之宏大,為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之首,佔地5.195萬平方米,園分東、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區。總體佈局特點,東疏西密,水分血脈。水是拙政園的靈魂,水面佔全園面積的1/3,有聚有分,或靜或動。聚處浩淼曠蕩,如"遠香堂"北面,池中列島兩座,貫一短堤小橋,遙望山林蒼莽,湖水淵波;分則迂迴曲折,如“小滄浪”水院,曲岸灣頭,水流曲折,來去無盡,若隱若現,有深壑藏幽之感。

     園東部疏朗自然,野趣橫生。池水縈繞,崗嶼錯落,芳草遍地,林木蔥郁。黑松、金桂、青楓、香樟、玉蘭等古木佳樹廣植園中,與竹塢曲水、平崗遠嶼相映照,頓生古曠、山野之趣。園中主要建築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放眼亭(亦稱“補拙亭”)等。天泉亭中有一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弘寺遺物,名“天泉”。

    著名景點:香洲、小飛虹

    中國網


世界文化遺産——蘇州古典園林  
自然與文化遺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