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拾趣:排水系統布全身 兩耳以木為之   

    世界第一大佛--樂山石刻彌勒坐像,以其巍峨雄偉的氣勢聞名中外。人們觀賞這尊歷時90年,乃成通高71米的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看到他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而對他的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其實,細究他的形體結構,是很有趣味的。今擷數則以饗讀者。

    發鬈用石塊嵌就

    大佛頂上的頭髮,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釐米,頂部31.531.5釐米,根部2424釐米。

    兩耳以木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釐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説明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是真實的。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説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803)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了。

    排水系統布全身

    清代詩人王士禎有咏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釐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乾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有殘碑

    據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介紹,當時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開洞一看,裏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千古之謎,誰人能解?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動海師洞裏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了。

    南方網 2002年6月4日


四川將為建於唐朝的樂山大佛慶祝1200歲生日
樂山大佛驚現千年難遇的“佛光”奇觀
投入1.8億再治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蓮花座”將重現
與樂山大佛背靠背 巴米揚大佛要在四川重生
樂山大佛將揭開面紗迎遊客
樂山大佛肩部發現20坑洞
文保專家説,樂山大佛不會倒塌
樂山大佛左眼大右眼小
5億鉅資再塑樂山大佛
四川開始維修世界上最高的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美容”目擊記
樂山大佛又有驚人發現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