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飛雪武漢櫻花早發 老天變臉蘊藏氣候危機  

    今年4月上旬,北京便開始滿城的楊花飛舞。而往常這種“飛雪”景觀最早也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

    無獨有偶,今年3月上旬,武漢大學的櫻花也比往年提前10多天競相綻放。

    專家表示,這是氣候變暖帶給我們生活變化的一部分,在這些異常現象背後,蘊藏的其實是一場深刻的氣候危機。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陸均天説,我國剛剛經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個最暖的冬天,北京、武漢今年1月的氣溫更達到近幾十年來的最高值。

    就北京而言,3月的冷空氣來去匆匆,到3月31日,氣溫攀升至28.7℃。溫暖的天氣使得動植物的乳化期、開花期等普遍提前,生長期拉長,北京5月“雪”4月飄看似奇怪,但其實也並不足為怪。

    除了動植物生長的異常現象,我們頭頂的天氣也開始讓人越來越不明白。4月初,一股強冷空氣和暖濕氣流橫掃我國大部,多數地區下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甚至冰雹,期間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再度出現揚沙天氣。有專家稱,這是近年來我國早春時節罕見的天氣現象。

    這些異常現象無不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

    陸均天介紹説,最近10多年來,我國氣候變暖的趨勢與全球變暖大背景基本一致。最近20年全球平均氣溫是一個世紀以來的最高值,我國則自1986年以來,連續出現16個暖冬。在這個環境下,我們的生活正在悄悄改變,其中有不少是“麻煩”。

    氣候變暖對我國最直接的影響是,“三北地區”尤其是華北出現乾旱化趨勢。1999年到2001年,我國北方連續3年遭遇特大旱災。長江以北地區嚴重春旱,大部春夏連旱、持續時間長;江淮地區出現近幾十年來罕見的伏旱,去年7月,淮北最大的水源地———洪澤湖基本枯竭,淮河主航道斷航。

    乾旱誘發了大規模蟲害,2001年成為蝗災的特大爆發年。僅“東亞飛蝗”,就襲擊了我國191.6萬公頃的土地。連歷史上與蝗災絕緣的遼寧省葫蘆島地區,也未能倖免。

    在我國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嚴重的乾旱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荒漠化現象日趨嚴重。我國沙漠化土地在1980到1990年的短短10年間,就擴大了8.46萬平方公里。在荒漠化嚴重的西北地區,塔裏木河、青海湖等天然河流和湖泊都不同程度地萎縮、鹹化、乾涸甚至消亡,“臨廣澤而帶清流”的景象難以復見。

    隨著沙漠、沙地的不斷蔓延,我國北方的沙塵天氣日漸頻繁,且來勢兇猛,西北地區“黑風”肆虐。2001年春季兩個多月,我國先後出現了18次沙塵天氣;今年3月20日左右,我國北方更遭遇了近10年來最強的一次沙塵暴,黃沙浮塵甚至波及江南地區。

    我國半數的城市和40%的人口都位於沿海地區。專家指出,全球氣候變暖的另一個後果是海平面上升。而近年來的監測證實,我國海平面的上升趨勢十分明顯。

    渤海、東海、南海的海面每年都在緩慢升高,而天津、江蘇、上海和廣東等省(市)的海面上升速度超過平均值。上漲的海水不僅侵蝕了海岸,造成沿海農田的鹽漬化,還給沿海地區帶來了重大經濟損失。

    不僅如此,氣候變暖還會使水迴圈加劇,引起天氣、氣候的更劇烈變化,從而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我國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國家相比,全球氣候變暖給我國造成的影響更複雜、激烈:黃河斷流,暴雨洪澇、低溫霜雪……類似極端氣象事件和重大災害的發生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專家又指出,氣候變暖帶給我國的不一定都是壞消息。比如,對我國的農業來説,氣候變暖也是一把“雙刃劍”。隨著我國副熱帶地區北移至黃、淮、海一帶,原來只能種兩季稻的地方現在可以種三季,冬小麥的種植區也會擴展到遼寧甚至更北。但是,水稻和冬小麥在這些地區的種植風險將加大,種植業也可能會因此減産5% 10%。此外,我國部分專家作出的數值模擬預測顯示:氣溫升高2 3℃將提高各地農作物的有效積溫,使農作物有效生長期平均延長1個月,農業增産2%;另外,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提高30%會使光合作用在理論上提高20%,也有利於增産。

    但總體看來,氣候變暖對全球的影響弊大於利。據專家預測,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比現在增高1.4 5.8℃,海平面上升8 88釐米。如果繼續無節制地使用礦化燃料,人類將為此付出更為高昂的代價。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氣候危機。國際機構最近發佈的全球氣候公報指出,最近50年來全球升溫是由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等)導致的,而且,在未來100年裏,全球將保持升溫趨勢。

    我國已經開始高度重視並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並致力於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在剛剛閉幕的首屆中國氣候大會上,我國有關部門已經擬定了今後10年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實習生程曦 本報記者張東操)

    《中國青年報》2002年4月1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