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又一顆明珠——上海科技館今日開館

    拔地而起于蒸蒸日上的浦東,蘊含宇宙、生命、智慧、創造的上海科技館,今天向渴望科學真知的公眾敞開胸懷。

    上海科技館建築面積達9.8萬平方米,建築外形西低東高、螺旋上攀,如巨翼翔升,騰飛,其昂揚特立的身姿風采,在全世界科技館家族中獨一無二。每個展區,每項展品,追求的都是中外一流。

    巨翼起飛任翱翔!

    因為她,上海填補了綜合性現代科技館空白,國際性大都市的形象和底蘊更加飽滿敦實。因為她,上海有了一片更廣袤的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熱土,新世紀邁步更加鏗鏘有力。

    決策:面向新世紀科普教育

    上海科技館在全市重點工程中創造了3個“第一”:在市委常委會議、市長辦公會議上專題討論最多,共6次;“分兵把守”的副市長最多,共4位;醞釀時間最長,共10年。

    早在1988年,市政府就規劃在漕河涇建造科技館,但直至1998年12月18日,才在浦東世紀公園之側打下科技館第一根樁。

    整整10年的求索,眼界不斷提高,財力不斷積聚,對上海科技館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不僅需要科技工作者搶佔世界科學前沿,還需要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擁有現代化的科技館,不僅是國際大都市必備的“名片”,更是培養市民創新精神的一方樂園。1996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上海科技館,目標就是中外一流。

    中外一流的科技館,國內無樣板。照搬國外,沒有創意。爭論曾很激烈。有人提議,在此分別建造現代化的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和天文館;但更有人提出,與其造就幾個二三流“拳手”,不如合力打造一個“拳壇巨人”。1997年,以謝希德、談家楨、葉叔華、翁史烈、楊福家等中科院院士為首的科學家聯名向市政府建議:“三館合一,打破原來建幾個館的‘圍墻’,讓市民在新建的科技館最大程度、最直接地沐浴到科學技術的陽光雨露。”

    創新理念,贏得了一致贊同。三館合一的5個館區設計隨之呼出:天地,生命,智慧,創造,未來;在這裡,完全打破了學科界限,寬泛、複雜的學科知識體系被分解成具有不同主題的展區,使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發展脈絡條分縷析:從無機世界到有機世界,從人類出現到智慧凝聚,從技術財富到創造未來……建設中外一流的科技館,必然要有開放的心態。1997年,上海市政府向全世界公開徵集方案,歐美、日本和我國著名設計機構踴躍應徵,上海科技館投標方案達20多個。美國RTKL設計事務所以東西方文化神韻交融的“巨翼起飛”造型最終勝出。

    上海科技館,是上海人民20世紀末要獻給新世紀的厚禮。

    奇跡:在建設者手中誕生

    今年十月,舉世矚目的APEC會議在新建成的上海科技館舉行。那天,各經濟體成員領導人坐到圓桌會議桌前,一按桌上的一個“機關”,一台高級的升降電腦便從平整的桌面上悄然挺立面前。領導人紛紛鼓掌:“有創意,高水準!”

    科技館裏“有創意,高水準”的亮點目不暇接:長城組畫的旋轉門、主餐廳中的變色雕刻玻璃屏風……然而,從打下第一樁到今天開館,上海科技館只用了短短3年。又是一個奇跡!

    1997年,上海曾有意將“繡球”拋給國外一家專門建造博物館的著名機構,但對方加以拒絕,理由是:“這樣規模的科技館,沒有5到7年時間,根本造不出來。”即便在去年8月科技館被確定為APEC主會場時,建築尚未結構封頂。一些官員到現場考察後,也留下一個大大的問號:“來得及嗎?”

    上海傾全力建設跨世紀的科技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黃菊一次次前往視察,原市長徐匡迪赴現場檢查;市委副書記、現代市長陳良宇在工程關鍵時刻,4次到工地作決戰動員,並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周禹鵬、周慕堯、左煥琛3位市領導挂帥督戰,直接指揮土建工程、APEC專項任務和展項工程。計委、財政、海關等所有與科技館工程有關的部門,對材料、經費等,統統開綠燈。建設者們沒有了所有的節假日……奇跡,硬是在建設者手中誕生。

    上海科技館是智慧、拼搏、技術的結晶。前所未有的造型,前所未有的技術關隘。科技館點睛之筆──卵形中央大廳達7萬立方米,短軸51米,長軸67米,是用3400多根鈦鋁合金桿件與2500多塊3層厚的中空夾膠玻璃相拼而成。每根桿件,接頭打洞的位置都不同,拼接誤差不得大於0.5毫米。專家們形容這活是“雞蛋殼上打洞”。為此,借助電腦三維定位,建設者在無數個不同的標高位上校正安裝,並根據重力和支座間隙調整鋼索張力,終於在1個半月內使大球“安臥”。APEC主會場地下是條百餘米長、10米寬的原水渠,流淌著虹口、楊浦等區400萬市民的生活用水,左右10米之內不得有建築物壓頂;建設者們別出心裁地在原水渠上造橋,讓APEC主會場擱在橋上。

    承擔建設工程的是上海建工集團,為一個個技術難題立項研究,又歷經艱難攻關成功:周長480米的地下室外墻裂縫控制,5萬平方米的金屬屋面安裝……三年建成上海科技館,贏來中外好評如潮:“科技館建築,本身就是高科技的精品。”

    水準:在動態中保持一流

    上海科技館已內部觀摩了1個多月。每天閉館前,都有大量觀眾面露遺憾流連忘返,“一天根本看不過來。”

    中外一流的科普場館,展品是靈魂。有人説,科學的殿堂是嚴肅的,不能像迪斯尼樂園,展品應該注重科學性。也有人説,如果科技館的科普教育是教科書式的,觀眾就會流失。科學性與趣味性,重心往哪邊擺?上海科技館做到兩者兼顧,展品寓教于樂:一有明確的展示主題;二有身臨其境的環境氛圍;三讓觀眾參與。為此,科技館採用了四類展示技術,一是陳列,二是簡單互動,三為倣真場景配以聲光電及AV(聲音與圖像),四是機電一體化、電腦網路、數位影視、電腦軟體大整合。

    於是觀眾走進科技館,就會“眼睛不夠用,體驗來不及,動手做不完”。如直徑2米、世界最大的磁懸浮地球騰空旋轉;四維影院中飛瀑濺身、恐龍撲面、懸崖失足等高科技影片驚心動魄;地震隧道感受大地顫抖,巨石垮落;火山區域體會岩漿噴發,熱氣蒸騰;而在電腦倣真室內,你能夠駕駛巨輪搏擊海浪;在CAD教室,近20個軟體則助你製作賀卡、組裝鐘錶、壓鑄三維頭像……展項展品會過時嗎?放心。科技館每年都將投資4500萬元用於更新展品。為此,專門成立研究設計院,研究國際一流科技館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設計開發新展品。科技館的可持續發展依靠“三輪並進”:政府扶持、社會捐贈、自身收入。“科技館將在動態中保持一流。”館長朱寄萍很有信心。

    由市政府投資17.55億元的上海科技館,已向“動態中保持一流”邁出堅實腳步:1999年6月成立了上海科技館展品徵集委員會,2001年8月,又建立了科技館基金會。中外各界對新世紀科學殿堂的熱望,已化作慷慨解囊的支援,其中有香港中信泰富、浦東發展銀行、科技投資公司、寶鋼集團、托普集團等;基因晶片、克隆羊、組織培養器官標本、轉基因羊等一大批高新技術成果也源源流進科技館。上海師範大學李兆輝、向明中學李兆基兄妹,家境並不寬裕,卻把1萬多元壓歲錢捐給科技館,他們説:“這是我們為21世紀做的最有意義的事。”

    巨翼起飛,科技騰飛,上海1300萬市民百姓有幸!(鄭憲 汪敏華)

    

    《解放日報》 2001年12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