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丁肇中的家國情懷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4 月04 日 | 文章來源:

初次見到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筆者便被他的個人魅力所吸引:這位現年69歲的物理學大師身材高大、目光炯炯,富有大丈夫氣魄。與他交談,讓人感受到理性而不乏幽默。隨著對他了解的逐漸加深,筆者不禁為他的愛國情懷及獻身科學的精神所感動。

每年都要回國訪問、講學

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9年後,丁肇中至今仍奮戰在國際高能物理實驗第一線,領導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科學家、10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爭分奪秒加緊阿爾法磁譜儀(AMS)的研製工作。

AMS是一種宇宙粒子探測器,實驗目的在於探測太空中反物質和暗物質的存在,從而驗證宇宙大爆炸及粒子物理的相關理論。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太空中使用磁譜儀進行粒子物理研究。這一大膽設想,十多年前由丁肇中提出。1998年6月2日,AMS—01號搭載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升入太空,完成了10天運作。AMS—02號計劃于2007年由美國太空梭送入國際空間站,運作3至5年。

丁肇中説,AMS-01號的研製過程中,中國科學家承擔了核心部件——永磁體系統的設計和製造。正在研製中的AMS-02號,則將它的主體永磁鐵更換為超導磁鐵,中國科學家繼續參與一部分工作。

近年來,丁肇中幾乎每個月都要來中國。在AMS—02項目中,除中國科學院,東南大學是第一所加盟的中國院校,緊接著上海交通大學也加入進來,去年又新添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兩所院校。確保探測器在太空中正常運作的熱控制系統被丁肇中稱為“非常重要的部分”,他將這一重任交與中山大學年輕的許寧生團隊承擔。丁肇中説:“我選擇院校不一定看誰名氣大,最重要的是看它對實驗是否真有興趣。” AMS項目投資高達8.47億美元。丁肇中常自嘲:“我是花錢最多、經濟效益最少的人。”但他又指出,這些基礎研究工作是出於人類對自然界和宇宙的好奇心,首先並不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他認為,基礎研究是新技術和工業發展的原動力,應該得到有力支援。

丁肇中對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一直十分關心。從1975年開始,他每年都要回國訪問、講學,30年來從未間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第二年,1977年夏天,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一起來華,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

鄧小平對丁肇中説,中國發展高能物理急需培養一批實驗人才,希望派中國科學家參加丁肇中的實驗組。丁肇中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雙方最後商定中國每年派10人參加他在德國漢堡的馬克·傑實驗組,這也是中國首次與西方開展大型科學合作。在丁肇中的具體指導下,1988年10月,一座大型高能加速器——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北京西北郊建成。如今,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做物理實驗的科技人員,大多數都在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工作和學習過。

“讓他(兒子)知道他的根在這兒”

丁肇中1936年1月生於美國,3個月大時隨父母回到中國,20歲隻身赴美留學,196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選定實驗物理為主攻方向。他常説:“中國人的才能、智慧,不在任何國家的人之下。中國人要對自己的民族、國家充滿信心。”

丁肇中因發現構成物質的第四種基本粒子——J粒子,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儀式上,他用一口流利的漢語發表演講,使華夏語言第一次在諾貝爾頒獎大廳響起。

但這一願望起初遭到美國官方反對,美國駐瑞典大使找到丁肇中説,你是美國出生的,不應用中文致辭,而且在場的大多數人聽不懂。丁肇中回答:“你管不著這個,我願意用什麼語言就用什麼語言。在場的聽不懂沒關係,這是全球廣播,我希望佔全球1/4的中國人聽到。”

“人們常説,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我是樹高一丈,也要落葉歸根啊!”1975年,丁肇中踏上闊別28年的故土。一位前去迎接的人打趣説:“您這是回到了娘家!”丁肇中糾正道:“我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他專程到幼年讀書的重慶磁器口小學,用四川話和孩子們交談,孩子們驚喜地瞪大了眼睛,嚷道:“呀,他會講四川話!”

2002年6月,在距第一次回歸故里17年後,66歲的丁肇中又一次踏上了故鄉山東日照的土地。海濱金色的沙灘上,他深情地抓起一把沙子,用手指來回揉搓著説:“這沙子比夏威夷的還要好……”最令丁肇中動情的莫過於參拜祖居、祭謁祖墓。在祖父墳前,丁肇中説:“真應該把兒子帶回來,讓他看看家鄉,讓他知道他的根在這兒。”

“愛祖國,愛科學,雙愛雙榮”

丁肇中出身於一個革命志士和知識分子的家庭,他的外祖父王以成早年追隨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犧牲。母親王雋英是丁肇中最愛戴的人,1960年病逝于美國,臨終前留下遺言:“愛祖國,愛科學,雙愛雙榮”。

丁肇中對科學的熱愛近乎癡狂。他每天要埋頭實驗室十幾個小時,有時候甚至接連三四天不睡覺。他説:“我完全靠工作來激發充沛的精力,工作就是我的興趣,興趣使我不會疲倦。”

“丁教授坐飛機是‘買月票’。”丁肇中的合作者説。為了和散佈在世界各地的AMS研究機構保持密切聯繫,丁肇中每月要在瑞士和美國之間往返飛行2至3次,中途還要飛往中國和其他地方。一般人乘飛機睡不好覺,丁肇中正相反,坐飛機是最好的休息,常常見他一下飛機,眼睛還挂著血絲就直奔實驗室工作。

“在科學領域,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最重要的是不為名、不為利,堅持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丁肇中還強調:“為拿諾貝爾獎工作是非常危險的”,“從事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吃苦精神。”(何雁)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4月4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