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戚發軔:要允許科學研究有失敗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3 月07 日 | 文章來源:北京晨報

戚發軔: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空間技術專家。他曾經參與研製了11顆衛星,是我國最早的一批航太人之一。

對話

問:您認為創新需要什麼條件?

答:有實踐的機會和寬鬆的環境,才能出新的東西,創新需要有個寬鬆的環境。不能外國人幹什麼咱們跟著幹什麼,現在在某些領域,我們真正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東西並不是很多,也沒有做很多外國人沒做過的事情。要創新很不容易,創新很難一次成功,所以要給科研人員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給一定的投資,一定的題目,允許有反覆,讓他們集中精力幹事。

問:人才對於創新起到怎樣的作用?

答:國家領導人在去年的一個講話給我印象很深:社會經濟的發展靠科技,科技的發展靠創新,創新靠人才。人才這個問題中央已經很重視了,但是人才的成長要有個好的環境,給人才創造條件,能有實踐、有活兒幹,光學完了知識沒活兒幹,人才就能出來嗎?沒有實踐,人才怎麼能出來呢。

“搞創新搞探索,是不可能次次都成功的,肯定有失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特別提出要給科研工作者一個寬鬆的空間,不要讓他們背著“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包袱,“我認為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內容”。

要允許科研有失敗

幹了四五十年航太工作的戚發軔委員在談起目前社會上對搞科學研究、試驗的人員要求太高,“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時,頗有感觸。“作為一個大的工程來講,當然要儘量避免失敗,必須成功,這個要求是合理的,但是這之前需要做很多研究、探索的工作,創新開發是以前沒有做過的,要允許這些前期的工作有失敗”。戚委員告訴記者,要想創新,開發新的東西,就很難避免失敗。

“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戚委員卻感到目前在有些情況下,大家想不起來這個道理,比如這次失敗,下次就得不到經費。“搞基礎研究工作,開發創造一個新的東西,是不可能次次成功的,搞什麼就成什麼也不符合科學規律”,戚委員呼籲社會對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人要寬容一些,允許失敗。否則一次的失敗,造成今後工作的障礙,這勢必會阻礙創新,“我認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方面就是給大家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

減少不必要的考核

能否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考核、彙報,是戚委員呼籲的又一個內容,戚委員認為一些不必要的考核分散了科研人員的精力,影響了全力以赴搞研究。“幾個部門總是考核檢查,聽彙報,有時相關的表格一次要複印幾十份,很累”,戚委員説,有的經費還沒下來就要驗收,有的要求天天都要有進步,“考核時間長些也好”。

戚委員還説了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科研人員需要花費較大的精力出去聯繫項目,“搞科研應該是白天晚上專心搞,可是有些科研人員為了找項目,只能自己去跑,肯定就要佔用搞研究的時間”。戚委員認為應該把科研人員從找項目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專心科研。

《北京晨報》2005年3月7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