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生態住宅不多

    在瑞典,每年都會新建許多公寓樓和辦公樓。當你進入那些裝飾一新的建築時,不但聞不到刺鼻的裝飾材料味,而且映入眼簾的多是枝繁葉茂的植物和充滿自然氣息的擺設。在酷愛大自然的北歐人看來,雖然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各式建築,但如何讓人為的東西對環境破壞最小、更加貼近自然已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這就引發了對生態住宅的研究與開發。

    什麼是生態住宅

    所謂生態住宅是指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並以不觸動環境基本生態平衡為目的而建造的一種住宅。它不僅有利於環境保護,而且十分有益於人類的健康。就住宅産業發展方向來看,生態住宅無疑是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有效解決辦法,同時還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生活所需的舒適環境,使人、建築、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系統。

    目前,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人們對生態住宅的認識還處於探索和研究的階段,但已根據現實情況制定出了一系列標準:首先從大環境來説,生態住宅要按照生態學的要求實現環境優化,使物質能量良性迴圈;其次,住宅要完全採用無毒無害的天然材料來建造,還要具有隔熱絕熱功能,有利於實行供暖、供熱水一體化,以提高熱效率和節能;最後,生態住宅還要儘量減少廢物的排放。

    從人居住的小環境而言,生態住宅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儘量使用污染小、可迴圈利用的綠色建材。綠色建材是指採用清潔衛生生産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産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有利於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築材料。最後,對室內環境品質的要求是:室內空氣品質、室內熱環境、室內光環境和室內聲環境必須滿足居住者健康舒適的要求。

    生態住宅的認證

    北歐各國近年來一直在積極地實施生態住宅工程。瑞典、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等北歐五國于1989年實施了統一的北歐環境標誌,包括生態住宅在內的環保産品都必須經過專項認證。

    首先,北歐國家在建材方面制定了嚴格的標準。丹麥推出了“健康建材”(HMB)標準,規定了所出售的建材産品在使用説明書上除標出産品品質標準外,還必須標出健康指標。1992年開始制定建築材料室內空氣標誌(DICL)系統,評估依據是最常見的與建築並發癥有關的不良氣味和粘膜刺激這兩項。據此,政府已經制定了兩個標準:一個是織物地面材料如地毯,另一個是吊頂材料和墻體材料。墻體和吊頂材料的主要有機揮發物是醛,最大允許時間值為30天;丁苯膠乳背襯地毯系統的主要有機揮發物4—PC,最大允許值為30天。

    目前,瑞典已正式實施新的建築法規,規定用於室內的建築材料必須實行安全標簽制。制定了有機化合物室內空氣濃度指標限值:點0.2毫克/立方米時,為一類空氣;點0.5毫克/立方米時,為二類空氣。瑞典的裝飾材料業很發達,每年都有大量出口,出口廠家已自覺在産品説明書上標出産品在4周和26周時,有機化合物室內空氣濃度指導限值。對地面物質以及塗料和清漆,也制定了類似的標準,同時還包括混凝土外加劑。瑞典開發成功一種新型無毒保健塑膠地板,其外觀與普通塑膠地板相似,但不含有聚氯乙烯,可回收利用還不污染環境。

    生態住宅可節能

    利用綠色建材,北歐國家已在各地建了許多生態住宅示範項目。丹麥是世界上實施生態住宅工程較早的國家之一,早在1984年底,就在奧胡斯市建成了“非過敏住宅建築”示範工程。這是有111個單元的兩層建築。建築材料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綠色建材,主要結構選用混凝土以及層壓的木材製成。飾面塗料是以無機硅酸鹽為主要成分的建築塗料。採用機械裝置通風,每小時換氣1次,是普通住宅的2倍。

    1992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建成了斯科特帕肯低能耗住宅,曾獲得1993年的世界人居獎。其技術措施主要包括:外墻、屋頂、樓板均設保溫層,使用熱傳導系數較小的門窗玻璃;利用智慧系統對太陽能和常規供熱系統進行智慧調控,使熱水保持恒定溫度;集中採用大面積的太陽能集熱水器(平均每套住宅5.7平方米),能夠滿足秋冬季住宅採暖和全年熱水供應的60%以上;安裝水錶、能量表和雙道節水閥裝置及具有熱回收性能的節水設備;用雨水槽將雨水引至住宅區中央的小湖裏,再滲入地下;該住宅還採用了低輻射玻璃、高性能熱交換器、新型節水器具和節電設備,先進的EMS能控系統與熱電聯産和在建築物內外設保溫層等措施和技術。這些技術措施的應用,使住宅小區的煤氣、水、電分別節約了60%、30%和20%,而且改善了整個小區的環境。

    瑞典的生態住宅建設近年來也取得很大進展。瑞典最大的住宅銀行于1995年宣佈,只向生態住宅開發商貸款。2000年,瑞典北部于密奧市建成的世界第一家“綠色”汽車經銷展廳,被稱為“綠色區域”。其使用的能源全部來自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時通過天然採光和地熱調節系統來減少能量使用,能源需求減少了70%。

    

    《環球時報》 2001年11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