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柯俊1917年生,浙江黃岩人。材料物理學及科學技術史專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幾十年從事合金中相變的研究,在鋼中首次發現貝茵體切變機理,至今在英、美、德、日、俄學者中仍為貝茵體形成機理的主流學派。領導並親自參加中國冶金材料史的研究,闡明中國生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作用取得突破性進展。

考古學和歷史學對了解中華古老文明的發展和它對人類的貢獻,深刻認識自然、人類的發展及其歷史的關係,預見我國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史為鑒,科技考古對古代遺址、古代氣象、古代地理、人文條件以及遺物的科學研究,可以告訴我們古代科學技術與人文的發展歷程。

在中國,雖然有豐富的文字記錄,完全靠史書仍然是不夠的。記載有的不全,有的是後人、外行人寫的;有些是後來依靠傳説追記的;有些是了解不深甚至膚淺、誤解或錯誤的,往往需要對考古遺物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並結合考古研究得到的結果才能充分揭示其內涵,確定年代及史實。以冶金史為例,《越絕書》中有關歐冶子、幹將、莫邪的某些事跡,只可能發生在東漢時代或西漢晚期。年代的確定是考古學中的關鍵。越王勾踐劍的材料和工藝的鑒定,最早由復旦大學物理系和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和材料史研究所一起進行,從表面研究、花紋識別、青銅合金成分以及鈉鉀玻璃的鑒定,使用了多種科技手段,其中包括加速器粒子激發射線的成分檢測。事實表明,前沿科學已經成為考古鑒定和研究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其結論當時是唯一的,其研究成果和確定的史實對於增進和深入了解歷史的發展和進程有時會發揮重大的作用。

從生産力的發展來看,從西元前5世紀到20世紀80年代的2500年中,農業和鋼鐵是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的基礎,其中鋼鐵又是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決定性物質基礎,它的作用需要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科技考古相結合才能加以説明。現在達到共識的是15世紀以前,中國獨特的、唯一的、世界最早的生鐵與生鐵煉鋼技術奠定了中國古代文明以至於現代文明的基礎,也包括人口、中醫中藥的發展等等。19世紀中葉以後,西方發展了利用生鐵在液態下制鋼的技術,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這一技術發明的重要性在過去人類歷史上是無可比擬的。下世紀全人類文明將進一步發展,無論怎樣,製造業仍將以鋼鐵為物質基礎。在對中國早期制鐵煉鋼技術及其對人類貢獻的研究包括對全部銹蝕原始鐵器的分析鑒定過程中,使用20世紀50年代以後發明的先進手段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考古事業發展的今天,科技工作者與考古界要緊密結合,為考古學、歷史學服務,作出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結果,應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大成果就是這種結合的光輝産物,也是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為歷史科學、考古科學的發展奉獻的動人範例。因此,科技考古和科學技術史研究必須重視與考古學者、歷史學家的緊密結合,相互了解。有些工作需要使用現代化實驗手段來完成,如利用帶有文字的甲骨測年和古陶、瓷熱釋光測年,不僅需要對儀器原理、操作程式的了解,還需要對出土的過程條件,樣品經歷的環境污染,取樣的方法條件等帶來的干擾,與試驗樣品有關的古代和近代的工藝發展史具有較深入地了解,才能避免錯誤的判斷。

要做好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科技考古必須向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學習,更要在田野考古中學習。沒有歷史學、考古學,科技考古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水之魚。科技考古是多學科綜合技術的考古,各種方法互相配合。當然科技考古更需要歷史界、考古界的支援指導,需要全國各個方面、各學科的支援。我們呼籲科技工作者為考古工作服務,為弘揚中華民族歷史的輝煌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 2004-12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