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為生態轉移支付立法

    剛剛得到的數據表明,我國三北成沙帶面積幾乎佔國土面積的1/3,加上1/4的水土流失面積,生態問題已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

      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大家的目光集中在生態建設上,認為這是根本。然而盤點我們生態建設的成果時,卻常令人困惑。如植樹造林,儘管統計數字反映我國森林覆蓋率已上升至14.7%,但上升的包括剛種下去的(未計算成活率較低的因素),而下降的多是天然林甚至原生林。按生態功能衡量,這好比少了張百元大鈔,多了一地毛票。為什麼這樣説呢?

      不管什麼形式的生態建設,作俑者是人。而迄今為止,人對生態系統的了解遠遠不夠,要想達到與大自然同等的生態建設能力還差之甚遠。且不説生物圈二號的失敗,也不説阿斯旺大壩的得不償失,單單這原生林和人工林之間就存在著現有技術無法逾越的鴻溝:原生林有森林的三大功能,還是寶貴的動植物基因庫。與人工林相比,原生林是“活”的,具備了自然演化、自我更新的能力,具備了適合這一地貌和氣候的生態系統(包括完整的從初級到頂級的食物鏈),對正常的自然災害有自適應和恢復能力。而這些,是由簡單樹種組合、人工培育的人工林無法具備的。

      到過德國的人都羨慕那整齊劃一、鬱鬱蔥蔥的森林,但那種漂亮的人工林容易在遇到火災、蟲災、酸雨時毀掉。原因是構成人工林的優勢樹種不是經過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生存下來的,也沒有喬、灌、草、藤兼備的植物體系和以植物為基礎的自我平衡相互維繫的食物鏈,對外界的侵擾防範能力很差。

      倒是許多德國環境學者非常羨慕我國的原生林,那裏保留了生物的多樣性,像珙桐、銀杉、金花茶這些異彩紛呈的孑遺植物,熊貓、金絲猴這些千姿百態的可愛物種,豈是我等能為?

      德國的人工林是在原生林被完全毀滅後被迫經“生態建設”而成的,但是其中連狼這種普通的食肉動物也沒有,以致食物鏈常常崩潰,不得不用人力去平衡。這樣已經喪失生物多樣性孕育機制的森林美嗎?

       我國的原生林在發達地區早已蕩然無存,剩餘的星星點點分佈在窮鄉僻壤的深山老林裏。而那兒的木頭財政或石頭經濟正在毀掉價值連城的原生林。

      我們不能單純斥責他們,不僅因為他們也有追求現代文明的權利,也因為從這些原生林調節氣候、涵養水土、提供種源等功能中受益的發達地區一點表示也沒有,當地人只能用最便捷的手段來致富。大家沒對他們負責,他們也不必對大家負責。

      責任應當追溯到我國沒有從立法的高度實施生態轉移支付。1998年大洪水過後,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啟動,國家的財政補貼似乎起到了生態轉移支付的作用。但以天然林為主要生産資源的各林業局因為經濟原因仍沒有完全停下斧頭,他們已經在造林了,繼續伐的只是成材林或者過熟林。而那其實多半就是原生林。

      原生林砍一點少一點,無法復原。這樣“邊砍邊植”的生態建設,還不如不砍不植,讓大自然來建設。很不幸,現實告訴我們,這做不到。

      我國有包括三北防護林這樣大規模的生態建設實踐,早就該造出世界級成果了。然而盤點我國的生態國情時,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常識層面上莫名其妙、利益層面卻清清楚楚的現實:年年生態建設,年年生態系統退化。因此,很多專家不承認生態建設這個概念,認為生態環境只能保護不能建設。

      為什麼生態建設比保護更有幹勁?

      因為地方官員不在乎生態投資的實際效益,因為生態建設是政績,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拿得出手、上得了鏡的東西,而保護天然林儘管實際效益更好,卻顯不出數字增長和勞苦功高。缺乏利益驅動,就不可能有理想的結果,在沒有普遍而準確的環境審計制度給出科學的政績評價標準之前,利益決定了保護不如建設。

      即便將國家的生態建設資金轉入到保護中去,比起當地的發展壓力來説,也是九牛一毛,是勉為其難。我們不妨學習一點援藏的經驗。由於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援藏的巨大成效有強烈的政治背景,援助我國殘存的原生林,讓當地居民能不以破壞原生林為代價改善生活,讓享受了環境效益的發達地區做些援助,算不算一件最為重要的工作呢?

    《中國青年報》2001年9月26日



山西要建環京津生態圈
經貿委:五年內生態建設和環保投資七千億元
我國發佈第一部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我國對黃土高原生態治理進行重大方略調整
西藏啟動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生態保護計劃
王志寶談生態環境建設的幾項重大工程
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共識
綜述: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共識
南水北調系列三:生態環境保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