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專家目睹之怪現狀

■願意建大廣場,不願修排污道

■請專家去搞規劃只是做做樣子

■互相攀比著要把城市做大做強

“老天打個噴嚏,城市就感冒發燒”,這樣的現象不只是發生在北京。北京市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其他許多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年,各地各種各樣的古怪事,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鄒時萌見得太多了。“現在,有大廣場的城市比比皆是,但有真正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的城市卻很少。”鄒時萌對記者説。

鄒時萌解釋了個中原因:廣場是“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人人看得見,而污水處理系統與城市環境建設和市民生活雖然息息相關,但是由於投入大、運營費用高、一般人看不見,所以地方政府領導並不重視。

此次北京下暴雨造成交通阻塞與城市排水系統有很大關係。鄒時萌認為,北京畢竟是首都,基礎設施投入較多,但很多城市不然。北京的這樣一場大雨如果放在其他城市,造成的影響可能更大。

為什麼一些地方的排水系統不適應城市發展要求卻沒有加以改造?鄒時萌分析,一個重要原因是:改造排水系統很花錢,而且埋在地下看不見,政府官員不願意改造。

鄒時萌直言:“我覺得這些年各地城市建設成績非常大,但有一些城市的地方政府關心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多了一點,而對於城市一些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注意得不夠。”

鄒時萌曾參加過一些城市的規劃評審工作。他有一個深切的感受:這些年,城市規劃建設最大的問題是決策問題。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城市主要領導都把很大的力氣用來抓城市規劃工作,但是決策機制存在問題,主要是決策缺乏法制化、科學化、民主化。好的決策應該是科學的決策,應該集思廣益,特別是多聽聽專家的意見,但實際不然。“某地作城市發展規模設計。城市發展規模設計一般是20年。按道理,應先由承擔規劃設計的部門通過一些科學的方法,得出科學的數據,作出人口規模預測,因為城市人口規模涉及城市土地規模。但實際操作中完全相反,不是規劃部門研究後提出方案,而是政府委託規劃部門做方案時就告訴你,必須按多大規模的人口進行設計。“在很多地方,政府領導規劃城市建設預先就有一個思路,請專家去搞規劃是做樣子,專家必須符合他的思路,不符合他的思路,他就不按專家的要求辦。這些城市做整體規劃的出發點一般都是求‘大’,一個流行的口號是‘把城市做大做強’,小城市‘做’成大城市,大城市‘做’出特大城市,各地在攀比。”

有個城市的領導給鄒時萌留下了極不好的印象。這位地方長官在北京找了一家規劃設計院做廣場規劃,規劃人員在方案中提出要在廣場上栽樹,地方長官不同意,認為栽樹影響廣場的“美觀和開闊”。規劃人員堅持要栽樹的建議,結果規劃方案就沒被通過。“這就是當地政府最高決策者的作派,完全是拍腦袋決策。城市規劃中相當多的問題都是決策問題,包括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與此緊密相關。”

楊重光是中國社科院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員。他最近在外地出差,經過一個衚同,發現一件小事:考慮到衚同附近居民停車方便,有關部門將衚同“一分為二”,一半被圈成停車場,另一半供行人走路和自行車通過。“有關部門在衚同裏建停車場,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工作人員做設計時考慮只顧到一個方面,而沒考慮到多方面,執行起來會有一些問題。比如,小區居民搬家需要用大貨車,小區如起火需要消防車,這些大車可能就進不來。”楊重光説。

楊重光認為,隨著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增加,經濟增長,城市發展中的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一是城市的整體安全確實存在很多隱患。二是居民個人安全面臨很多問題。“但是,城市管理者的觀念、知識和經驗普遍不適應管理現代化城市的要求,在城市安全的科研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

楊重光認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不是偶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一些領導者和工作部門工作時想得不全面,想得簡單,很多事情都想得不夠細。

體制原因也造成了城市建設中的一些問題。楊重光説,例如,交通部門單純地考慮路面多寬,流量多少,有幾條行車道,就可以了,但他們很少考慮到氣候的變化,這也是體制的原因,交通的事考慮交通,至於雨大雨小,部門之間的協調就比較少。

他強調,城市建設也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以人的需要為本,人的需要又與人的年齡、性別、職業相關。城市有不同群體,有老年人,有小孩,有年輕人,有不同職業,任何一項城市規劃管理者都要從國情和市情出發,考慮得越細緻越具體越好。(羅旭輝)

中國青年報 2004年7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