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美國鉅額網上詐騙案曝光

    唐納德A英格利希,53歲,美國俄克拉何馬州人,失業,單身父親,家徒四壁。去年9月,他手裏的現金消耗殆盡,房東發出掃地出門的威脅,催債公司的經紀已經堵到家門口,信用卡裏早已經提不出來一個子兒。然而,數月後,他忽然間成為一家擁有5000萬美元投資的網站負責人。發生這個天翻地覆變化的原因是,英格利希突然想到一個奇特的主意,擺脫困境……

    一、成立自己的.COM公司

    窮途末路的英格利希決定採用一種時尚的方法來解決財政危機:開辦自己的.COM公司———EE-BizVenture公司。但這不是家普通的因特網公司,政府調查官員認為,這家公司是純粹的騙子公司。

    去年10月21日,英格利希和其他5人一道創建了EE-Biz公司。除英格利希擔任首席財務官外,其他合夥人雖然多數也是失業人員,在商界毫無經驗,但每個人都自命為總裁。不過公司主要事務由英格利希一手包辦,所以他是真正的負責人。

    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的指控狀稱,一開始,EE-Biz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它只是一個簡單的龐氏騙局。所謂龐氏騙局是指騙人向虛設的企業投資,以後來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者以誘使更多人上當。由於一位義大利藉美國人龐茲曾經在1919年至1920年間用此方法行騙,因此就用人的姓氏給這種陰謀命名。在龐氏騙局中,早期的投資者會從新投資者的錢中獲得偽造的利潤。最後,由於新現金不再流入,公司運作停止,陰謀暴露,最後的投資者將承擔鉅額損失,而早期投資者就可以帶著不義之財逃之夭夭。

    法院記錄顯示,在EE-Biz案件中,參與的投資者先要在一家號稱受到法律認可的、起到銀行作用的公司開設帳戶,不過因為帳戶要使用電子金幣(一種因特網貨幣),所以投資者要先用美元兌換電子金幣。開戶的要求非常靈活,從20美元到數千美元都可以。早期參加EE-Biz投資的人,其電子金幣帳戶上的存款額很快就達到原先的兩倍。欣喜若狂的投資者開始在網路上四處傳播這一投資神話,於是更多的投資者蜂擁進入這一網站,迫不急待地拿出美元參與投資。

    這起陰謀在今年年初曝光時,英格利希已經吸引到數萬名小投資者的投資,總額達到5000萬美元。這起詐騙案也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時間最短、金額最巨大的詐騙案之一。

    二、真傻還是裝糊塗

    説清英格利希的為人很難,不過他的智力水準似乎有限,因為他竟然鬧不清自己實際是在騙人。英格利希喜歡在網路聊天室侃大山。根據記錄,英格利希承認自己曾經陷入類似的騙局,這正是他決定開設自己的網站公司的原因。但他好像直到那時仍不明白這項計劃的虛偽本質。英格利希在聊天時寫道:“這種公司的建立方式很酷,我們將贏得很多錢,並將為每一個人付錢。”但接下來,他卻怎麼也回答不出,這种經營方式如何能夠先賺進300美元,然後在數天后付出600美元。英格利希開始還不斷地自問:“另外那300美元從何而來,讓每個人得到補償呢?”他最後發現的答案讓人笑倒。英格利希認為,實現公司快速盈利的方法是把從投資者手中拿到的錢投資到其他龐氏騙局中。

    不久後,英格利希和其他幾位EE-Biz的創始人在佛羅裏達一家酒店與一位男人會面。這名男人專門經營鉅額資金交易。這位老兄告訴英格利希他們,EE-Biz只需要籌集100萬美元以上的資金,就可獲得從一位很有背景的香港企業家處租借的1億美元。這項計劃看上去非常荒謬。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拿自己的錢來冒險,讓其他人致富?但是EE-Biz的投資者並沒有覺得什麼不對,並且立即轉過去數十萬美元,結果這筆錢從此杳無聲息。

    然而,千萬別小瞧了英格利希,他的説謊能耐可不小。EE-Biz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喬治安德頓在向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遞交的備忘錄中聲稱:“英格利希拒絕告訴我們公司運作的詳情,但是他一再向我們保證,公司已經經過專業法律人員的鑒定,所處理的每件事情都是合法的、符合道德的,並獲得了所有申請機關部門的批准。”但據保密的EE-Biz文件顯示,英格利希的公司根本沒有獲得官方批准。而且他在諮詢一位律師時,已經被告知,EE-Biz的運作模式在奧克拉荷馬州是絕對違法的。

    為了快速圈錢,英格利希招聘了“託兒”。這些“託兒”只要在網路上聊天時聊到EE-Biz的好處就可以獲得報酬。英格利希又為EE-Biz批上了準慈善機構的外衣,吸引宗教界的投資者。英格利希讓人誤以為這家公司是一家慈善機構,經營收入將用於幫助貧困家庭。英格利希的這些手段確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資者。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檢察官提供的資訊,EE-Biz騙局的受害者遍佈全美50個州、哥倫比亞特區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其他國家。

    

    正是英格利希的這些“能力”,使得他在已經進了班房後,依然得到同夥和部分投資者的推崇。安德頓就稱:英格利希先生是“唯一一位知道是如何賺錢的人”。一些受害者仍然無法接受他們被欺騙的事實,不斷向證券和交易委員會和其他官員寄去電子郵件,要求釋放英格利希———這個承諾會帶給他們財富的男人,希望他能把化為泡沫的金錢找回來。

    三、大散銀紙和騙局敗露

    隨著現金大量流入,英格利希的家庭經濟情況狀況大為改善。銀行記錄顯示,他開了多個帳戶,共有幾十萬美元。他先是給房東交上拖欠數個星期的房租,然後花2.3萬美元買了一輛銀色的福特豪華轎車。幾天之後,他又回到汽車交易商那兒,花2.5萬美元購買了一輛輕型卡車。另外,英格利希還斥資數萬美元購買了新的電腦設備、錄影機和其他奢侈品。幸福生活眨眼間光臨英格利希家。為了管理這個網站,英格利希雇傭一位因特網專家--凱文塞西。塞西後來在給投資者寫的電子郵件中説:在接受這項工作之前,塞西和他的一位同事曾問英格利希,EE-Biz風險公司是否是一個龐氏陰謀。英格利西立即保證,EE-Biz風險公司不是一個龐氏陰謀,他會將這些現金進行合法投資。

    但是EE-Biz很快出現了問題。由於訪問量劇增,公司電腦系統崩潰,導致新現金流入暫停。到12月恢復時,投資者因為耶誕節和新年將至都急於提錢,EE-Biz由於缺少現金,不得不停止付款,結果投資者抱怨四起。

    一名投資者在發給英格利希的電子郵件中寫道:“如果你不想多付錢,至少也應該把我的3000美元完全退回。記住,我得了癌症,在今後6個月內無法工作。”一對年輕夫婦在信中説,他們從銀行貸款投資EE-Biz,現在已經負債纍纍。他們寫道:“請把錢匯給我們吧。我們肯定會非常感激你和EE-Biz,尤其在這種生活低潮的時候。”

    

    隨著投資者抱怨聲日漸高漲,英格利希只能四處奔走尋找新的資金。在耶誕節之前,他向所有投資者寄去一封電子郵件,要求支援。接著他又發送了另一封電子郵件,聲稱如果每個人不投入更多的資金,他們起初的投資就會全部失去。這一舉動讓塞西等人感到震驚。塞西寫道:“這封信不啻于一封勒索信。它要求投資者如果希望獲得他們的錢就必須進一步投資。”塞西和另一位同事打了幾個電話,最終確定EE-Biz是一個騙局,於是自行關閉了這一網站。

    投資者把狀子遞到美國政府,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立即提出一份起訴英格利希和EE-Biz的指控書,要求他歸還虧空的資金。英格利希同時接到通知,他成為刑事調查的對象。

    政府官員表示,不管有多麼離奇,英格利希造成的危害是真實的。負責處理這起案件的證券交易委員會福特沃斯辦事處的聯合主管斯潘瑟巴拉什表示:“很多事情看上去可能很傻甚至荒謬,但是我們有真正的受害者和真正的損失,很多受害者年紀都很大而且感情脆弱。”

    四、無法兌現的900萬美元支票

    坐在囚室裏的英格利希不久前又有了新主意,他表示願意歸還虧空的900萬美元。他説,一位名叫蓋瑞斯特德的加拿大贊助人願意提供資金。斯特德自稱是位於瑞士的歐洲信貸和交換銀行負責人。政府在收到兩人的宣誓證詞後,同意他們從EE-Biz的“收益”中提取900萬美元的建議。

    今年3月份,政府果然收到一張來自斯特德的900萬美元支票,但是調查人員很快發現這完全是一個詭計:歐洲信貸和交換銀行根本不存在。但斯特德倒打一耙,在給證券和交易委員會的信中,斯特德指責美國政府沒有正確地兌現這張支票。他寫道:這張支票應該送達他在日內瓦的銀行辦事處,然後再兌現它。但是美國政府調查後發現,他所謂的辦事處其實只是一個租賃的辦公室,而且斯特德已經預先告知,送到這個辦公室的支票將轉送到加拿大他本人手裏。負責EE-Biz案件的證券和交易委員會的律師小霍爾R賈夫汀所説:“他寫的支票將送回到他那兒,否則就無法兌現。整件事太荒謬了。”

    調查人員對斯特德的調查越深入,發現的疑點越多。他所列出的主要金融資産中,有一筆是在秘魯擁有鉅額債權,價值1萬億美元,但這筆債務並不存在。而這項所謂債權的另一位共同持有人自稱與外星人有過接觸。

    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最後發現,斯特德有欺詐投資者的歷史。他現在正在通知EE-Biz的投資者,他已經將他們丟失的錢存在歐洲信貸銀行帳戶上。然而,儘管投資者在歐洲信貸銀行的網站上可以看到名下的錢,但他們取不出來。如果想取錢,他們只能再向斯特德投更多的錢。斯特德承諾,他將給投資者一張銀行卡,可以從任何一部提款機上提取現金。與此同時,他又向投資者提供一個投資項目,也保證投入的錢會翻倍。證券和交易委員會估計,目前投資者投給斯特德的錢大約有30萬美元,他們正在焦急地等待銀行卡,但調查人員相信,這些銀行卡永遠也不會來……

    《科技日報》2001年8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