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火箭托舉“探測一號”衛星升空幕後故事

2003年12月30日淩晨,中國和歐洲空間局第一次合作的“探測一號”衛星,在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托舉下,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精確入軌……

才送“中星”上九天,“探測”太空又立功。在國際航太事業接連受挫、國內航太發射捷報頻傳的形勢下,西昌航太人為“中國航太年”畫上了一個光彩奪目的句號。

高起點上突破

“探測一號”衛星所屬地球雙星探測計劃,是提高我國空間探測技術水準和科學研究水準的重要起點,也是21世紀前20年世界最大規模的航太科技合作。

已經連續奪取12次衛星發射全勝的西昌航太人,既感使命光榮,又感責任重大。畢竟,“探測一號”衛星作為新世紀中心首次涉外發射任務,對於提升我國在世界航太領域地位,拓展國際航太市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有關專家表示,此次發射成功對中國航太發射的重大意義在於:我國三大航太發射基地之一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具備了又一種型號火箭發射能力,大大提升了綜合發射試驗水準,豐厚了中國航太的整體實力。

新“長征”的生力軍

這次任務的213名組織者、指揮員、主操作手中,95%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正是這群年輕的航太人,用他們的心血和智慧,擔當起了新“長征”的生力軍。

按常規,一個新型號火箭的測試發射試驗文書準備,至少需要全體科技人員工作三個月。但“中星—20號”衛星發射激戰猶酣,只允許抽出不到三分之一的技術骨幹在一個月內完成任務。發射測試站年輕的副站長李本琪與同事們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編寫操作規程、方案預案、指揮協同程式,助理工程師夏勇兩次累暈在崗位上。

2003年10月“中星—20號”衛星發射關鍵時刻,中心先後選派李智斌、陳裕斌、丁偉等20多名技術骨幹到火箭生産廠家學習。

他們如饑似渴地了解火箭技術狀態,掌握測試原理、方法和流程,僅學習筆記就記了足足兩麻袋。

LL—211短基線干涉儀是測量火箭飛行彈道精度的關鍵設備。中心測控數據處理專家型人才車著明歷時兩個月推導出彈道精度計算模型,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空白,為設備儘早進場贏得了時間。

建設一流發射場

用於發射“探測一號”衛星的三號發射塔架曾經發射過17顆國內外衛星。去年,中心又對發射場區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與設備更新。

為確保萬無一失,試驗技術部的骨幹冒著刺骨寒風,反反覆復對發射臺一環一環地進行“磁粉探傷”,消除了一個個隱患。

在發射塔架加注管路井道裏,總裝“優秀士兵”陳復忠對火箭常規燃料加注系統外管進行清洗和氣檢,貓著腰在不足一米高的井道裏一幹就是老半天。

測控、通信系統也抓緊對新引進的某外測設備進行參數比對與狀態確認。大家的目標只有一個:不斷優化系統佈局,提高設備性能,齊心協力建設一流發射場。

成功源自高品質

去年11月下旬,載著“長征二號丙”火箭和試驗隊的專列開進了發射場區,“探測一號”衛星也被空運至西昌航太城。衛星發射拉開序幕。

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李繼耐部長指示:同心同德、竭盡全力,嚴慎細實,穩紮穩打,圓滿完成任務。

去年12月19日,在火箭上面級固體發動機檢測中,發動機保險機構出現狀態異常,不能正常解開保險。測試人員立即進行測試,初步認定是箭上保險機構出現故障。

北京測試大樓燈火通明,各路專家正根據一線傳回的數據進行遠端故障會診,提出了測試方案。

深夜,發射場上寒氣襲人。測試人員做了24次測試後,終於將故障準確定位並排除。

中心針對衛星發射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了預案。

正是這一雙雙平凡而神奇的手,托起了令世界航太矚目的東方神箭。(孟令軍胡建兵)

四川線上-四川日報 2004年01月2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