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8年磨一劍:國家資訊化指標出爐

      進入21世紀,資訊化浪潮席捲全球,新經濟、IT、數字鴻溝、3G、寬頻等詞彙輪番衝入人們的視野。然而,何為資訊化?衡量一個國家資訊化的標準是什麼?7月29日,資訊産業部、國家資訊化推進工作辦公室、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歷時8年編制的、世界首部國家資訊化指標,給出了一個答案。

      初步確定20個指標

      國家資訊化指標構成方案由20項指標組成,它們分別為:每千人廣播電視播出時間、每人平均頻寬擁有量、每人平均電話通話次數、長途光纜長度、微波佔有信道數、衛星站點數、每百人擁有電話主線數、每千人有線電視臺數、每百萬人網際網路用戶數、每千人擁有電腦數、每百戶擁有電視機數、網路資源數據庫總容量、電子商務交易額、企業資訊技術類固定投資佔同期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資訊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資訊産業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資訊産業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佔全國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總額的比重、資訊産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佔全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重、每千人中大學畢業生比重、資訊指數等。

      這些指標大都來自廣電總局、資訊産業部的數據,如每千人廣播電視播出時間,每人平均頻寬擁有量等;還有的來自統計局的抽樣調查、CNNIC發佈的報告。

      資訊産業部部長吳基傳指出:“資訊化是綜合指標,涉及到人民素質和生活水準、科技發展水準等許多因素。鋻於中國的實際情況,還要考慮東、西部差異。所以,目前只是試行標準,以後還要吸取各方面意見,加以改善。”

      談到制訂這一指標的意義,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沈青華用“了解情況、看到差距、協同發展”來加以概括。通過對資訊化指標的統計與分析,可以定量地衡量國家、地區或者城市的資訊化程度,提高推進資訊化建設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8年磨出一個世界第一

      “這是世界上首部政府頒布的資訊化指標。”會上,參與編制工作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鄧壽鵬不無自豪地説。

      這個世界第一,得來可不容易。從1993年起,國家資訊化推進工作辦公室(及其前身)就把建立國家資訊化指標體系作為一項基礎工作,進行了前期課題研究。資訊産業部成立後,更將這項工作納入工作職能。8年間,吸納各方意見,先後出過幾十套方案,僅文獻就積累了6000多篇,還委託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承擔了指標的研究測算工作,組建了國家資訊化測評中心,並計劃建立國家資訊化測評研究院。

      之所以用這麼長時間,是因為標準一旦制訂,就會對國家經濟發展方向産生重大影響,所以不能草率行事。

      國外研究更為深入

      儘管國際上沒有政府頒布的資訊化指標,但在資訊化測度的理論及資訊能力評價與比較等方面,己有很多研究,如60年代美國的波拉特提出的GDP比重法和就業結構分析法,日本學者提出的資訊化指數法等。

      為了使統計與分類結果盡可能地反映技術與經濟的發展,1999年7月,北美自由貿易區3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公佈了統一的“北美行業分類系統”(MAICS),取代3國各自原有的行業分類系統。首次將資訊視為一種産品,並據此重新定義了資訊業,將資訊業劃分為4個行業:出版業、電影和錄音業、廣播電視和通信行業、資訊服務和數據處理服務行業。

      提出資訊高速公路概念的美國政府也高度重視資訊化指標體系工作,1999年5月25日,在前總統克林頓和副總統戈爾直接要求下,美國商務部邀請全國專家,在華盛頓舉辦了圍繞資訊經濟測度主題的“數字經濟會議”。會後,美國進步研究所組織專家建立了由13組指標構成的新經濟指數體系,併發布了《新經濟指數》報告。

      另外,美國商務部從1998年4月15日起,定期發佈《浮現中的數字經濟》報告(後改為《數字經濟2000》系列),研究IT對增長、通脹和就業三大宏觀經濟目標的作用機理。

    《青年參考》2001年8月2日



我國首次公佈國家資訊化指標構成方案
江澤民:推動資訊網路化迅速健康發展
警惕資訊化建設的誤區——訪資訊産業部副部長曲維枝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