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轉基因,疾步走近

    繼國家科技部、農業部和衛生部對轉基因技術頒布管理規定之後,今年6月7日,我國公佈了由朱鎔基總理簽署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而一次民意調查顯示,僅有不到13%的廣州居民了解這種技術。

    牛+番茄,荒謬變為現實

    多年前,美國的一則消息引起轟動:科學家將牛與番茄相混交,結果番茄裏滲出牛奶味,而番茄的皮又厚得可以做皮革。事後,刊登這則消息的報紙解釋説這是愚人節作品而已。從此,世人將“牛+番茄”當作荒謬的代言詞。

    然而在今天,這一愚人戲語卻真的可能實現。雖然,並非是番茄産牛奶和牛皮,但用一種最新的生物技術,將牛奶或牛肉的營養品質融進番茄,也能使番茄皮稍硬,以更易保存。豈止如此,植物和動物也可以像工業品一樣,經設計而製造。這種神奇的技術,就是轉基因。

    華南農業大學遺傳學教授梅曼彤解釋:轉基因是通過基因的操作,將一種基因(來源於植物、動物、微生物或人工合成物)運送到另一種生物上,因而使後者獲得新的特徵。這種技術可突破物種界限,從DNA分子水準上有目的地、有效地改造生物。

    它從名詞解釋上較為生澀,而從轉基因的發展史看反而淺顯些。基因在20世紀中才被完全認識,這是一種控制著生物的遺傳性狀的遺傳因子。它實際上如同生命的鑰匙,因此人們對其認識越多,也就越想要掌握它、改造它。1973年,轉基因的技術問題被解決。進入20世紀最後的20年,這項轉基因技術便進入突飛猛進的階段:1986年抗病毒棉花試驗成功,在美國進入田間試驗。1987年抗蟲基因、耐除草劑基因和番茄成熟控制基因相繼成功地轉入作物。1992年美國建立轉基因安全性評估體系。1993年美國授予第一個轉基因作物專利。1995年第一個轉基因食品——番茄在美國進入超市。1996年全球許多國家開始把轉基因作物進入商品化生産,種植面積達170萬公頃。據國際有關組織測算:從1996年至2000年的5年間,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增長了25倍,去年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總面積有4420萬公頃。其中,大豆佔一半有多,其次是玉米和棉花。

    轉基因魅力無窮

    轉基因到底有什麼必要性呢?其發展動力是否只是科學家的求知欲和企業家的求利欲呢?

    地球上人口越來越多,而土地、能源等資源越來越少。全球每年有近2100萬公頃可耕地喪失生産能力。這已經是阻攔不住的趨勢,而且據國際權威的估計,到2020年世界人口還將增加20億,因此別説下一代,就是當代人也會面臨著糧食短缺、能源匱乏的未來。從我國來看,2030年左右,中國的人口將達到16億,需要的糧食在65億噸左右,農産品要在總産上提高50%,而現有的技術和耕地根本支援不了這麼大幅度的産量提高。何況,人類還嚮往更健康、更舒適的生活,而利用轉基因技術還可以生産防病治病的胰島素、疫苗,可以利用植物生成替代石油的能源,甚至為人們減肥、戒煙等等。它為地球的未來帶來希望的曙光。

    目前,在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中,美國佔總面積的68%,其後依次為阿根廷、加拿大和中國。美國55%的大豆和40%的玉米都經過轉基因的改造,僅轉基因玉米産品獲得的超額利潤,每年就達40億美元。而我國尚未批准轉基因食品上市,只是抗棉鈴蟲的棉花等佔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1%。華北平原一帶近年種植轉基因棉花,大幅節約了殺蟲劑用量和勞動力成本,每1/15公頃增收益200元左右。

    除了幾十種植物,改良大馬哈魚、羅非魚、鱒魚和比目魚也將在美國進入市場。它們從魚卵長至成魚(35公斤以上)只需1至1年半,比常規魚縮短一半生長期。

    是寶盒還是魔盒?

    在全世界科學家的努力下,轉基因的技術進展順利,轉基因的猴子、羊、豬都相繼面世。今年5月和6月,兩個經過基因改良的嬰兒也在美國出生了。

    而與此同時,反對這一技術的聲音卻越來越響,壓力越來越大。首先是宗教界人士認為:世間萬物是上帝的安排,而改變這種安排就違反了教義,是“Play God”。而民間反對者則擔心:轉基因技術的過快應用,可能將難以控制其對人體、物種和環境的負作用。的確,人們發現:喂食抗蟲害轉基因玉米花粉的蝴蝶幼蟲死亡率高,如果這種現象擴展將影響環境的多樣性;當花生、胡桃等會引起某些人過敏的植物,被轉入其他植物時,不明就裏者可能會“中招”;轉入抗除草劑基因的作物與周圍野草産生雜交時,野草也會變得抗藥。

    在日本、澳大利亞、歐盟和北美,環保組織掀起了各種反對運動。今年4月,一個名為“農民道路”的國際農業組織號召全世界抗議轉基因産品,並在法國發起遊行示威。在反對聲音最強的歐盟國家,暫停了轉基因農作物的發展。巴西也宣佈暫停種植轉基因大豆。最大的轉基因農作物産地——美國,雖然極不願意放鬆這一類經濟利益無限的研發,但也不得不屈從壓力,減少轉基因食物的銷售,其最大的嬰兒食品公司和快餐連鎖店停止了使用轉基因原料。

    這些風波在國內也引起漣漪。在今年廣州市統計局一次關於轉基因食品的民意調查中,被調查的7000位居民中僅有不到13%了解這種技術的食品,但絕大部分人表示對此有排斥心理。這説明,老百姓主要是因不了解而不接受。

    對此現象,北京大學副校長、基因問題專家陳章良表示:“美國人已經食用了5年的轉基因食品,超市上有4000多種商品含有轉基因植物成分。到現在為止,沒有一例説明它有問題。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放慢這項技術的前進腳步。”

    許多專家也認為:其實,基因工程在操作目的上比較強,性狀比較強,進行了精確的監測、精確的評估,從研究、試驗到允許商品化生産,起碼要經過6至12年的時間。因此,相對傳統産品來講,反而更安全、更易控制。

    在今年6月中旬,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一份針對轉基因動物的報告,指出培育轉基因動物雖然會對人類和環境帶來潛在危險,但同時也幫助人們攻克疑難病症。從總體上講,利益大於潛在的負面影響,希望公眾對有關研究予以支援。

    中國對這項技術及其應用的管理一直十分嚴格,從1993年以來,科技部、農業部和衛生部相繼頒布了管理辦法,涉及到轉基因的作物,實施非常嚴格的安全性管理。今年6月7日,我國公佈了由朱鎔基總理簽署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對研究、試驗、生産、加工、經營和進出口都作了詳細的規定,連轉基因生物進行中試都要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

    中國人也能出絕活

    轉基因是一項年輕的技術,它應該在爭議中謹慎地成長,而不會因爭議而被扼殺。在剛剛來臨的21世紀,生物技術和資訊技術是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最新制高點。中國當然不能袖手旁觀,我們在這方面的發展比不上發達國家,但也有獨特的技術。

    在我省,華南農業大學已經利用蠶蛹抗菌肽基因的轉入,使水稻能抗白枯病。中山大學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也卓有成就。該中心主任李寶健教授1983年就被聘到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客座教授,從事基因工程研究。1986年,他回到中山大學組建生物工程研究中心。15年來,該中心成功地應用了30種外源基因,獲得18種轉基因植物。連美國著名的《科學》雜誌也曾介紹這個實驗室的建設過程,對我國的生物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1995年,英國的科學雜誌《新科學家》在第2008期中,報道了李教授1991年已在國際上率先應用農桿菌介導的方法,將外源基因導入了水稻,而日本科學家卻在1993年和1994年連續申請該技術專利。雜誌採用的大標題是“中國人對一項關鍵性的基因專利提出質疑”,同時配發評論員文章指出:“難道中國人用他們祖國的語言發表論文就應該予以忽視?看來,隨著第三世界生物技術的發展,西方的科學家們的視野必須放寬一些。” 

    據李教授的助手許新萍介紹,病、蟲害是水稻的兩大“殺手”:前者往往造成水稻減産達20%—40%,後者又使之減産20%—30%。該中心在省農科院和湛江海洋大學協助下,對13個優良秈稻品種和3個粳稻品種進行基因轉化,使其具備從大豆、苜蓿等其他植物“借來”的抗病防蟲優點。李寶健形象地解釋:“我們是切下植物的一段基因,將幾段代替基因補上,用連接酶將它們縫合起來,從而打造出高産、優質、抗病、抗蟲多基因的改良品種,最特別的是一次性將7個外源基因導入水稻。這些具備多種新優點的水稻多個品係正在進行中試和環境釋放。”這一系列水稻基因轉化成果,以及所運用的多價基因轉化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南方日報》 2001年7月10日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已實行
徐冠華:中國非常關注轉基因食品安全
一場關於轉基因作物試驗的爭論
這孩子是不是轉基因?
歐盟出臺新規定轉基因食品上市必須貼標簽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